古泉州(刺桐)史跡遺產點簡介
草 庵
位于泉州晉江市羅山鎮華表山麓,北距泉州城區 23.7 公里。
摩尼教是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創立,唐時傳入中國。庵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初為草構,因名“草庵”。元順帝至元五年(1339 年),改為石構,稱“草庵寺”,草庵依山而筑,現存主體建筑為石構,單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各三間,后部架于山崖上。寺內巖壁雕有摩尼教創始人摩尼光佛造像,像高 154 厘米,身寬 80厘米,散發披肩,面相圓潤,顎下兩絡長髯,垂落胸前,身著寬袖裳,結帶為扣,雙手相疊,掌心向上,結跏趺坐于蓮座之上。造像巧妙地利用了巖石不同的天然色調進行雕飾,造像四周雕刻毫光四射的紋飾,更給人以一種神秘感。造像壁龕外有兩方記事崖刻,記錄草庵摩尼教寺的歷史沿革和造雕刻的年代。1979 年草庵前出土的一件 10 —13 世紀刻有“明教會”三字的黑釉碗及數十件殘片,是當時教寺在磁灶窯批量定制的。
摩尼光佛造像為目前世界上所僅有,1978 年首屆國際摩尼教學術討論會在瑞典隆德大學舉行,以泉州草庵的摩尼光佛造像作為會標,世界摩尼教研究會也以此作為會徽。
洛陽橋
位于洛江區與臺商投資區之間洛陽江入海口,這里原為古泉州灣洛陽港,也是連接泉州至省城福州,乃至江西、浙江腹地的交通要道。
又名“萬安橋”,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兩知泉州的蔡襄繼續主持建造,并于次年完工。橋系由花崗石砌筑,現長 731 米,寬 4.50 米。橋墩 45 座,兩側作護欄,有 500 根欄桿石柱,其中 28 根為獅身欄柱,所用石橋板最大的長 11 米,寬 0.98米,厚 0.80 米。每條橋板重約數噸至十多噸,施工難度非常大,建橋時首創了筏型基礎、浮運架梁、養蠣固基等多種先進的建橋技術。現橋南北保存4 尊11 世紀護橋石將軍和6 座石塔,另有保存至今的 26 方歷代修橋碑記。橋南村有紀念蔡襄的蔡忠惠公祠,祠內有蔡襄手書,被譽為撰、書、刻俱佳的“三絕碑”——《萬安橋記》碑一通,是極為珍貴的書法藝術作品。
“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時期,隨著海外貿易的興盛和社會經濟的興盛,泉州出現史無前例的造橋熱潮,僅有記載的大型橋梁就有 106 座,史稱“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洛陽橋就是其中最為杰出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跨海的梁式石橋。
德濟門遺址
位于泉州市鯉城區天后路,為全城繁華要地,歷史上蕃舶客航聚集之處。
德濟門為泉州古城南城門,建于南宋紹定三年(1230 年),元代改為石筑,明洪武初年修繕并增建月城(甕城),清代亦有修繕,1948年損毀。2001 至2002 年,經過考古清理發掘,殘存的城門建筑平面呈多邊形,南北長 36.50 米,東西寬 49.10 米,周長 171.20 米,面積近 2000 平方米。現存遺址皆由大小不一的花崗巖條石、廢舊石建筑構件等構成。由內向外分別由早期城垣遺跡、內濠溝、古拱橋、德濟門城垣、月城(甕城)城垣、外濠溝等遺跡組成。在遺址文化層內出土了“修城磚官廠”字樣的南宋修城官磚,及宋元時期印度教、景教、伊斯蘭教、佛教石刻等。
德濟門遺址是宋元泉州古城七座城門中唯一保留下來、并經科學考古清理的城門遺址,是古刺桐城的象征。該遺址遺存之間相互疊壓關系清晰,遺址地層堆積中發掘出土和局部出露的大量各時期珍貴文物,完整地保存了 11 世紀以來泉州城拓建、發展、演變的歷史印跡。遺址出土了大量的宗教石刻,見證了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繁華、中外文化交流的興盛。
相關閱讀
-
-
輕輕搖醒刺桐城——與泉州市古城辦主任李伯群對話
(文 吳沿)半個月前,白巖松對泉州的點評瞬間刷爆了朋友圈,也再一次激起了海內外泉州人內心...更多
2018-01-04 09:54:14
-
-
沈陽:細看開元寺,重識刺桐城
)“泉州人稠山谷瘠,雖欲就耕無處辟。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謝履一曲《泉南歌》,道盡...更多
2017-03-07 09:15:49
-
-
重新梳理“刺桐城”一個正在進行的世遺申報故事
泉州是座古城,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守著14處國家級、40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多
2017-03-07 08:54:12
-
-
古泉州(刺桐)史跡正式申報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2017 年1 月26 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更多
2017-03-03 14:52:18
-
重啟海絲路,遐想刺桐城
近日,“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九城市文化遺產精品聯展”亮相泉州,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更多
2015-01-08 15: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