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泉州(刺桐)史跡遺產點簡介

2017-03-06 15:03:39 來源: 泉州企業家雜志

0瀏覽 評論0

古泉州(刺桐)史跡遺產點簡介

九日山祈風石刻

位于泉州城區西郊南安市豐州鎮旭山村九日山上,是12-13世紀泉州地方政府主持航海祭祀活動的石刻文字記錄,也是現存唯一的古代政府有關航海的國家祭典的石刻文字記錄。古代航海依靠帆船,而帆船需要風力驅動。但風信無常,官方就在九日山延福寺昭惠廟向海神通遠王祈求航海順風典禮。典禮結束后,參加典禮的官員在此宴飲,并游覽九日山名勝,撰文題刻以志紀念。該山“山中無石不刻字”,共有石刻78方。其中最珍貴的,當屬 12 —13 世紀的航海祈風石刻,計有 10 方,為中國僅有。時間跨度為南宋淳熙元年(1174 年)至咸淳二年(1266 年),跨度近百年。其中,記載冬季啟航祈風的有 6 方,記載夏季回航祈風的有 3 方,記載一年兩季祈風(啟航和回航祈風)的有 1 方。

該山石刻體現了古代泉州海上貿易的繁盛及海洋貿易管理制度的成熟,也反映了順應自然、獨具特色的東方海洋文化。1991 年 2 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到九日山考察后,特意留下一方象征友誼和對話的記事石刻。

古泉州(刺桐)史跡遺產點簡介

泉州天后宮

位于泉州市鯉城區天后路,建于南宋慶元二年(1196 年),坐北朝南,占地 7200 多平方米。主體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依次有山門、戲臺、東西闕、大殿(天后殿)、東西廊、寢殿、東西軒、東西涼亭和梳妝樓等。其中,以大殿和寢殿最有特色。大殿是供奉天后圣像的地方,占地面積 635.50 平方米,殿高 12 米。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24.60 米),進深五間(25.60米),殿內柱網排列規整,為滿足祭祀空間要求,祭壇前減去兩根金柱,中柱后移。殿內后照壁保存一幅清代《勅封天上圣母圖》大型壁畫。寢殿位于正殿之后,又稱后殿,地勢比正殿高出 1 米。前檐設廊,硬山頂,面闊七間(35.10 米),進深四間 (19.80 米 ),占地面積近 700 平方米。殿內木作雕刻及裝飾構件集中在明間,使建筑整體繁簡有別,主次分明。前檐廊明間保存有一對明代維修時別處移來的輝綠巖印度教石柱。

泉州天后宮是中國現存年代最久、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媽祖宮廟。其建筑藝術高超,是海內外眾多天后廟宇的建筑范本,也是歷史上媽祖信仰重要的傳播中心。

古泉州(刺桐)史跡遺產點簡介

真武廟

位于泉州市豐澤區法石社區寶覺山上。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至開寶六年間(967—990 年),坐東朝西,占地面積 3000 平方米,建筑面積 400 多平方米。依山而筑,布局巧妙。主體建筑有山門、涼亭、大殿等。山門位于山西南麓瀕江處,為四柱三間三樓牌樓式。其主體格局形成于宋代,目前保存有宋代的石質建筑基礎、臺基、部分鋪裝及宋代雕刻的石獅等。木構件多為清代按原貌修建。進山門后有石階通達山頂,山巔臺地有巖石狀如龜蛇,石“蛇”盤桓在廟前山崖邊,形成一道圍墻,石龜匍伏在廟前右側,背馱明代所立“吞海”石碑。大殿為歇山式,面闊、進深均為五間。真武廟主祀真武大帝,被尊為能鎮妖驅邪的海上保護神。南宋,泉州官員曾在這里舉行祭海活動。

[責任編輯:陳玉玲]

相關閱讀

輕輕搖醒刺桐城——與泉州市古城辦主任李伯群對話

輕輕搖醒刺桐城——與泉州市古城辦主任李伯群對話

   (文 吳沿)半個月前,白巖松對泉州的點評瞬間刷爆了朋友圈,也再一次激起了海內外泉州人內心...更多

2018-01-04 09:54:14
沈陽:細看開元寺,重識刺桐城

沈陽:細看開元寺,重識刺桐城

)“泉州人稠山谷瘠,雖欲就耕無處辟。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謝履一曲《泉南歌》,道盡...更多

2017-03-07 09:15:49
重新梳理“刺桐城”一個正在進行的世遺申報故事

重新梳理“刺桐城”一個正在進行的世遺申報故事

泉州是座古城,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守著14處國家級、40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多

2017-03-07 08:54:12
古泉州(刺桐)史跡正式申報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古泉州(刺桐)史跡正式申報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2017 年1 月26 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更多

2017-03-03 14:52:18

重啟海絲路,遐想刺桐城

近日,“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九城市文化遺產精品聯展”亮相泉州,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更多

2015-01-08 15: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