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泉州(刺桐)史跡遺產點簡介

2017-03-06 15:03:39 來源: 泉州企業家雜志

0瀏覽 評論0

古泉州(刺桐)史跡遺產點簡介

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

位于晉江市磁灶鎮前埔溝邊村西邊的金交椅山,距泉州城區 21.4 公里。窯場創建于唐末五代(10 世紀),衰廢于元末(14 世紀中葉),是磁灶 12處宋元窯址中保存較完好的一處。窯址范圍約 15000 平方米。2002 年至 2003 年經三次發掘,發現龍窯窯基4處和作坊遺址一處,還發現有窯門道、路面、柱頂石等遺跡、遺物。出土了一批青瓷和醬黑釉瓷器,另有零星的綠釉器、青白瓷、青釉褐彩器等,以及各式墊柱、支座等窯具。器型有執壺、罐、水注、碗、盞、小口瓶、軸頂碗(陶車零件)等。適合海洋貿易的瓷器一般胎厚、質粗、硬度大,紋飾漸趨簡單,利于降低生產成本,適宜長途運輸。金交椅山窯址出土的瓷器正是這類瓷器的典型代表,在器形、紋飾上反映出適應海外市場需求的風格,體現磁灶窯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歷年來東亞、東南亞、南亞和東非國家中均有磁灶窯產品出土。

古泉州(刺桐)史跡遺產點簡介

泉州府文廟

位于泉州市鯉城區海濱街道辦事處涂門社區,是泉州古城中心區。始建于唐開元末年,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移建今址。歷經修繕,左學右廟,規制逐漸完整?,F存格局主要形成于宋代,坐北朝南,整體建筑貫穿于南北中軸線上。主體建筑為大成門、大成殿、金聲門、玉振門等,皆保留著宋代石質建筑基礎、臺基等,建筑木構件為清代按原貌修建。

文廟正中為大成殿,系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抬梁式木結構,面闊七間35.3 米,進深五間22.7 米,正面有浮雕宋代盤龍金柱兩根和浮雕盤龍檐柱六根,造型生動優美。屋頂仍保持宋代真昂形制,且出檐深遠舒緩。殿正中祀“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像,旁有四配和十二哲人。庭外為半月形泮池,上有建于元代的梁式石構泮橋,兩邊有石構護欄。

泉州府文廟是中國東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包含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的文廟建筑群,較好地保存宋代建筑風格。

古泉州(刺桐)史跡遺產點簡介

老君巖造像

位于泉州市豐澤區清源山西峰下。雕刻于 10 世紀。造像由一塊碩大天然的巖石雕刻而成,呈坐姿,高 5.63 米,寬 8.01 米,厚 6.85 米,席地面積 55 平方米。老君身披道袍,席地而坐,左足上屈,右足平屈至身前,左手依膝,右手憑幾,食指與小指輕彈幾上。面額圓潤,兩眼深邃,雙耳垂肩,長髯飄動。整座雕像非常生動地刻畫出太上老君獨有的仙風道骨和慈祥安樂的神態,極具神韻。

清源山是多元宗教文化薈萃之地,有宋元時期雕刻 7 處,涉及佛教、道教等不同宗教,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時期泉州城市文化生活的興盛。道教 2 世紀產生于中國,奉公元前 5 世紀中國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為教主,尊為太上老君。老君巖造像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古代石刻造像,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造像,是清源山諸多宋元時期宗教雕刻的典型代表。

[責任編輯:陳玉玲]

相關閱讀

輕輕搖醒刺桐城——與泉州市古城辦主任李伯群對話

輕輕搖醒刺桐城——與泉州市古城辦主任李伯群對話

   (文 吳沿)半個月前,白巖松對泉州的點評瞬間刷爆了朋友圈,也再一次激起了海內外泉州人內心...更多

2018-01-04 09:54:14
沈陽:細看開元寺,重識刺桐城

沈陽:細看開元寺,重識刺桐城

)“泉州人稠山谷瘠,雖欲就耕無處辟。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謝履一曲《泉南歌》,道盡...更多

2017-03-07 09:15:49
重新梳理“刺桐城”一個正在進行的世遺申報故事

重新梳理“刺桐城”一個正在進行的世遺申報故事

泉州是座古城,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守著14處國家級、40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多

2017-03-07 08:54:12
古泉州(刺桐)史跡正式申報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古泉州(刺桐)史跡正式申報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2017 年1 月26 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更多

2017-03-03 14:52:18

重啟海絲路,遐想刺桐城

近日,“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九城市文化遺產精品聯展”亮相泉州,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更多

2015-01-08 15: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