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泉州(刺桐)史跡遺產點簡介
六勝塔
位于古泉州港石獅市蚶江鎮石湖村金釵山上,是重要的航海導航標志。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 (1111 年 ),元至正二年至五年(1336—1339 年)重建。坐北朝南,塔身為花崗石構筑,樓閣式,八角五層空心,占地面積425 平方米,通高 36.06 米。塔基周長 47.50 米,作須彌座。六勝塔雕飾圖案粗獷古樸,每層各開設四個券形門,設四個方形龕,龕內置佛像,龕外兩旁浮雕“金剛”、“力神”等佛教人物,共 40 尊,形態逼真,技法精湛。塔體由塔心,回廊和外壁組成,每層設四門、四龕,門、龕的位置逐層轉換,上下交錯,不但增強了建筑的藝術性,而且使得墻體重量分布均勻,建筑結構更為牢固。各層轉角石柱上的櫨斗作圓形蓮花狀,上三層作鴛鴦交首拱,有皿斗、飛椽,雀替雕刻細膩。塔門刻有“至元丙子”(1336 年),是元代海商凌恢甫修建時的年款,這是他在宋代基礎上歷時 4 年獨資修建,反映了 14 世紀泉州海外交通和貿易的繁盛,以及海商經濟實力的雄厚。
石湖碼頭
位于古泉州港南郊石獅市蚶江鎮石湖村半島上的石湖碼頭,是泉州古代商貿的重要碼頭和海防重地,相傳為唐開元年間(713—741 年)航海家林鑾創建。北距泉州城區 27公里,呈曲尺狀,南北走向,全長 113.50 米,曲體長 70 米,寬 2.20 米,高 2.41 米,為花崗巖條石順海岸砌筑而成。
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因石湖東北面正對著泉州灣主航道的出海口岱嶼門,控扼泉州灣南岸,地勢險要,故建水寨于此,以作軍事上的防御之用。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4 年),侍禁傅璡在碼頭左側建石構順岸平梁棧橋 “通濟棧橋”,將海岸與海邊的一塊巨石相連接,成為一個頗具特色的“順岸碼頭”,并在巨石臨海的斜坡上開鑿多條石級道路,以便裝卸貨物,是11-14世紀泉州港水水轉運和水陸轉運的重要碼頭。
江口碼頭
江口碼頭包含美山碼頭、文興碼頭,位于泉州市豐澤區法石社區美山村和文興村,處在江海交匯處的咽喉地帶,是宋元時期泉州城區與港區水陸轉運的樞紐,沿江的集群商業碼頭。
文興碼頭始建于宋代,呈南北走向,從江岸自上而下延伸至江面,為石構斜坡階梯的駁岸碼頭,以錯縫形式為主砌筑,現存部分長34 米,寬 3.50米,岸邊現存宋代寶篋印經塔一座,塔身為花崗巖,現存兩段,系分別雕鑿后再行銜接。上段四面各有一尊半浮雕的半身佛像。下段四面分別陰刻一字,由右至左順讀為“佛”“法”“僧”“寶”。美山碼頭始建于宋代,臨江處筑就石構墩臺,以“一丁一順”的方法交替疊砌,現存部分長約30 米,寬約20 米,墩臺東西兩側各附有一條南北走向的石構斜坡式道路,向南延伸至江中。墩臺的臺基由下而上漸次內收,外側壁面呈斜狀,以供大船深水停泊。
20 世紀 50、80 年代,在此發現 12—15 世紀的造船遺址、船骸、石碇等及數座伊斯蘭教石墓。其中法石港宋船(未發掘)是繼泉州灣后渚港海船出土之后的又一宋代海船重大發現。
相關閱讀
-
-
輕輕搖醒刺桐城——與泉州市古城辦主任李伯群對話
(文 吳沿)半個月前,白巖松對泉州的點評瞬間刷爆了朋友圈,也再一次激起了海內外泉州人內心...更多
2018-01-04 09:54:14
-
-
沈陽:細看開元寺,重識刺桐城
)“泉州人稠山谷瘠,雖欲就耕無處辟。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謝履一曲《泉南歌》,道盡...更多
2017-03-07 09:15:49
-
-
重新梳理“刺桐城”一個正在進行的世遺申報故事
泉州是座古城,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守著14處國家級、40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多
2017-03-07 08:54:12
-
-
古泉州(刺桐)史跡正式申報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2017 年1 月26 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更多
2017-03-03 14:52:18
-
重啟海絲路,遐想刺桐城
近日,“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九城市文化遺產精品聯展”亮相泉州,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更多
2015-01-08 15: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