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墓不斷出土船形陶灶 船形陶灶揭示泉州古代飲食風貌
形態各異的唐朝船形陶灶
形態各異的唐朝船形陶灶
了解舟船文化的深層意義
朱津表示,陶灶是以生活中的灶臺為原型,融合了人們的祭灶思想、升仙思想、圖騰崇拜等理念而燒造的,這些都同現實生活緊密相連。通過陶灶不僅可以直觀地了解古人的炊煮方式和食物種類,還能研究出古人關于灶的思想寄托和社會信仰。
林瀚稱,湖南長沙、廣東廣州在漢代就已經出現過船形陶灶,福建是到唐代才有發現,中間有個時間差。這有兩個推測,一是可能福建漢代至唐代這段時間有,但暫時還未被發現。不過,像南安豐州皇冠山出土的六朝古墓群,隨葬品也未見船形灶,所以另有一個推測,就是漢武帝征討閩越國后,為了消除后患,詔令大軍將閩越人遷往江淮內地。按《史記·東越列傳》的記載:“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這個時期福建的人口減少了,生產力下降。直到后面晉人南遷,才又將江淮、吳越的傳統帶過來。從這里面可以看出文化傳播變遷的歷時性。所以在唐代福建地區墓葬出現了船形陶灶,最終還是保留了越人的傳統。這一個器物,應該是漢文化與越文化碰撞后的結晶。
舟船在福建地區的祭祀中運用很廣,除了船形陶灶外,船棺葬、送王船也是典型例子。船棺葬,以船為棺,從已發現的考古資料所分布的地點來考察,此種葬式在我國福建、江西、浙江、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均有發現。這些船棺有的埋在地下,有的被架設在懸崖峭壁間,有的則被放置在陡立的巖壁洞穴中,這種高懸崖際、暗藏巖洞的葬俗方式,古人稱之為“架壑船”、“虹橋板”、“仙人蛻”等,今人則以“崖葬”視之,其葬具也因型制及所置方位而被稱為“船棺”或“懸棺”。而送王船,這是在環東海地域的中國南方地區、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以及琉球群島等地,廣泛存在的一種以“送船”方式的驅瘟禳災的儀式。這種儀式迄今在泉州一些地區仍被保留著。
林瀚表示,無論是墓葬中的船形陶灶、祖先葬俗中的船棺葬,還是驅瘟禳災的送王船風俗,舟船在這些祭祀儀式中都扮演著重要的媒介作用。更多地去了解舟船文化,或許將會是我們借以了解越人文化傳統的一把鑰匙。
相關閱讀
-
-
泉州花燈市級傳承人:父子秉持初心 傳承花燈技藝
這些融合刻紙、針刺、料絲等多種工藝的花燈,陸續被送往臺灣、廈門、漳州以及泉州市區、南安、晉江...更多
2019-02-19 08:50:12
-
-
20年珍藏如數捐借給學校 4000多年彩陶落戶泉州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北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通道,這批古陶器從大西北落戶泉州,‘一帶...更多
2018-12-11 16:29:25
-
-
泉州騎樓:鄉愁的符號 會隨歲月彌珍
騎樓不是泉州獨有,在福建的廈門、漳州,廣東的廣州、珠海以及海南等地,都可以見到騎樓。這騎樓建...更多
2018-12-10 11:39:22
-
-
泉州紀事1979年:企業“松了綁”廠長“說了算”
這一年,距離《福建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登55位國有骨干企業廠長、經理的呼吁信《請給我們“松綁”》...更多
2018-11-27 09:33:57
-
-
泉州市第33屆戲劇會演 高甲戲《李光地》成功首演
昨晚,安溪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創編的高甲戲《李光地》在安溪影劇院首演,作為泉州市第33屆戲...更多
2018-10-23 09: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