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灣宋代古船出土40周年 親歷者講述發掘過程

2014-04-08 16:58:48 來源: 泉州新聞網

0瀏覽 評論0

泉州灣宋代古船出土40年 親歷者揭秘發掘過程(組圖)

附圖:揭去船體上部堆積層后的古船輪廓

作者:郭慕良 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原副秘書長

原標題:難忘后渚海灘掘船忙

(1)

1974年四、五月間,泉州市政協一次學習會上,王洪濤先生高采烈地告訴與會者說他所在單位(泉州海文館)在后渚港調查發現了一艘古船,船很大,船板很厚。聞者莫不為之高興。我生長在海邊,父親當過舵公,與船有些感情牽連、聽說是古船更覺心系。

約二個月后,組織上要我參加這艘古船發掘工作,我很樂意地接受了工作分配。

6月5日,我到后渚工地向“古船發掘領導小組”林文明副組長報到時,這場發掘的主要專業力量——海交史著名學者莊為璣,福建省文博專家許清泉、陶瓷史,人類學著名學者葉文程,廈大歷史系副教授蘇垂昌都已到位。

我初時分工搞宣傳,后來因工作需要也“下海”參與專業活動,叨陪于這些專家學者的末座。

這時尚處于“文革”的中后期,派戰未息,社會仍充滿“左”的氛圍。因此,我們進入工地后,一位友人曾訴我們擔心:“人家造反還那么激烈,你們卻躲在海邊挖古船,難道你們不怕戴上‘借業務抵制革命’的帽子嗎?”

此話不無道理,因為這場發掘的領導人曾是“靠邊站的走資派”,而我們這班被領導的“人馬”,“身命也很薄”。

但是,我們還是敢于冒此“大不韙”,把發掘工作進行下去。這里有兩個因素:一是這場發掘是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對中央文傳圖口親自抓領導后國家文物局批準的,并有省、地、市三級的領導和支持。這使我們消除了顧慮,堅定了信心;二是這艘古船的蘊涵對于我們有著巨大的誘惑力,它使我們甘心于冒這一風險。

(2)

海灣考古發掘,在我國尚是一個空白。對我們來說,更是完全陌生的新任務。發掘對象沉埋于海灘地層,環境特殊,埋藏時間達幾百年,加上設備條件差、經費困難和缺乏經驗決定了這場發掘的艱巨性和巨大工作量。在這場發掘的領導者和員工面前,橫亙著一個個難關和一次次考驗。

我們租住在簡陋的民房中,時值夏季,悶熱得很。夜幕一降臨,人便陷入蚊子的包抄中。

吃,則是在后渚海軍食堂寄膳。膳費每日每人交五毛,交糧票一斤。由寄膳者自掏腰包,沒有任何補貼,一個月后才發田野補貼每天0.2元,每月加發糧票5市斤。

食堂在軍管內,外人不得擅入。海軍卻給我們予進出的方便,尤其是給予用膳時間上的照顧。我們的工作時間和用膳時間是隨著潮汐時間的變動而變動的。海潮在每日24小時內有兩次漲落,從漲到落相隔時間一般為四小時,而每次漲落都要往后推遲48分鐘。

這艘古船沉埋的位置漲潮時海水一片茫茫,退潮后才顯露出來,此時才是我們的工作時間。例如古歷每月的初二、十六,每天兩次滿潮時間為早上六時和中午十二時,退潮時間為上午十時和下午二時。

這就是說我們的工作時間應在上午十時以后和下午二時以后,所以早飯時間要改在上午十時以前,中飯改在下午二時以前,這不但違反食堂制度,也給炊事人員添了不小麻煩。

但是食堂總是盡量給予方便。這是人民軍隊對國家文物考古工作熱情支持的表觀,也是對我們工作的支持與鼓舞。

[責任編輯:盧僑生]

相關閱讀

福建泉州后渚港:一艘宋代古船的前世今生(圖)

福建泉州后渚港:一艘宋代古船的前世今生(圖)

泉州后渚港,一段“機緣巧合”讓沉寂700余年的宋代古船拋卻塵沙與世人見面,見證了“泉州港”興盛的...更多

2014-05-16 16: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