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灣宋代古船出土40周年 親歷者講述發掘過程

2014-04-08 16:58:48 來源: 泉州新聞網

0瀏覽 評論0

(3)

埋藏這艘古船的海灘地層系海泥在靜水中緩慢沉淀堆積而成。(附圖1)人一涉足,就要陷入泥層中,淺至小腿,深則要沒及上腿部,遇到爛泥窟要連臀部也陷落,沒經驗的人此時會有“沒頂”的恐慌,泥層中還可能有玻璃碎片叫人皮破血流。

莊為璣教授時已六十八了,并不要求他“下海”,可古船的誘惑力使他閑不住,常和青壯年一樣下到海灘來。畢竟年事大了加之缺乏經歷,他每次下海都要手足著地爬行,“滾得滿身泥巴”。這種精神是一股無形的力量,教育鼓舞了后輩。

在這方面許清泉還因其重量級體重不大好過關,像船的吃水深一樣,載重量大吃水就深,老許兩足下陷總要比別人深,跋涉也比較艱難。我們常和他開玩笑,要他服減肥藥,以提高涉海泥效率。

這樣的工作環境,加上勞動操作時總是上身暴露在烈日之下,下肢深陷于海涂中不易移動,益感熾熱難受,由于太陽曝曬,滿身大汗往往結成鹽霜,它混和著勞作中濺染的海泥和海水,散發出一種難聞的臭味。

因此收工上岸后,我們這些過慣城市生活的同仁,當務之急是洗澡,可是那時后渚還沒有自來水,居民的生活用水來之不易,洗澡的去處是遠在村外淡咸參半的水池,不然就得強忍身上臭味,待海水上潮后作“海水浴”。老林和我還常來海水浴之機來一下虹泳或仰泳,以檢驗一下昔日學來的泅水技術。

一個月后我們的皮膚因太陽曝曬都呈現古銅色,幾乎成了“非洲黑人”,幾件換洗的勞動衣褲因海水腐蝕撕就破。

說實在話那時我們是苦的。但大家并不以苦為“苦”,反而是保持旺盛的熱情,迎難而上,以苦為樂。辛苦的發掘勞動使大家下工后渾身骨骼象散架似的,感到非常疲憊,但我們也善于勞逸調節,比如夜幕降臨后,沽白酒,烹后渚特產“蟳厝蟳”(在海灘上用磚頭砌成厝狀小洞,隨海水而來的蟳“定居”于此,退潮時捕之),

約同好坐巖石上,在月白風清之下,邊舉杯品嚼,邊談今日發掘。多么抒情寫意!

(4)

發掘工作參照陸上考古發掘挖探方的方法,以船體為中心劃定5×5米的發掘坑位24個,總面積600平方米,并以船體范圍內的15米探方(T一15)作為重點發掘區。

同時根據海灘爛泥和潮水漲落的特點與工作需要,將發掘區分為五個工作段,各工作段發掘時間先后間錯,以防塌方和便于觀察地層堆積情況,并以第三工作段為重點先行發掘,為各發掘坑提供參考資料。

發掘第一步,即掲去船體上部的土方,使船的輪廓全面顯示出來,大約一周后完成。此前發掘古船只有少數群眾知道,現在古船露出它的輪廓,并且由于它的位置距離居民點僅百米左右,站在岸上一目了然。

消息不徑而走,群眾奔走相告,很快在社會上引起轟動,不少群眾特地到后渚圍觀。隨著發掘工作進行,船艙遺物陸續出土,一些觀眾有意無意夸大事實。如有人看到一塊纜罐殘片,竟說成是“一壺酒,酒還很香”。還有人無中生有造謠:“掘出好多個人頭”。(附圖)

這樣一來古船的影響就更大,參觀的人也更多。工地在緊張發掘的情況下,加上頻繁的接待觀眾任務,使我們更加忙得不可開交。例如接待的觀眾中,有一學生“造反派”頭目,要看正在保濕處理中的文物。東老當場拒絕這一無理要求,竟受對方侮辱:“你這個右派,不久前在學校里是我捏(造)的,現在你敢不!”

上述例子畢竟是個別的,廣大群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可以理解的。其中不少還是通過組織介紹前來參觀的。應該說他們是送上門的宣傳對象,抓住機會進行古船出土的重大意義以及文物政策的宣傳教育十分必要。

為此、我們借用了剛放假的后渚小學作為展覽場所,臨時招聘了五、六位青年學生經短期培訓后作為解講員,辦起臨時古船出土物現場展覽會,滿足了眾多群眾的參觀要求。

[責任編輯:盧僑生]

相關閱讀

福建泉州后渚港:一艘宋代古船的前世今生(圖)

福建泉州后渚港:一艘宋代古船的前世今生(圖)

泉州后渚港,一段“機緣巧合”讓沉寂700余年的宋代古船拋卻塵沙與世人見面,見證了“泉州港”興盛的...更多

2014-05-16 16: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