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復興之裴巷:裴仙殺蟒永留芳(圖)
專家曾考察卻阻止不了小樓消失
據(jù)介紹,早些年,九三學社“泉州舊城區(qū)遺址遺跡”課題組以及專家學者等,開展過一次對泉州古城歷史遺跡的調(diào)查活動。當時,學者們曾考察這一古民居,老宅雖古舊,但磚墻及門扇的雕刻透露出舊日富麗堂皇的痕跡。
屋后有二層樓一棟,傳為“小姐樓”。樓宇坐北朝南,木結(jié)構(gòu),上下各三間,小巧精致。現(xiàn)存門板均有詩片,黑底紅漆方框內(nèi)題寫古詩詞,小樓年久失修。
專家介紹,一般古時候的大戶人家,才會為未出閣的女兒建造“小姐樓”,讓女兒出閣之前住在里面。“小姐樓”是這座老宅昔日輝煌的見證。
古巷探幽鄭良弼進士第
在裴巷內(nèi)東側(cè)鞋巷(萬歷府志作“皮鞋巷”)。鄭良弼,宋朝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里人為其立“光華坊”于宅前。后其宅劃入貢院,光華坊遂變成貢院勝跡。
江常黃門府
裴巷北側(cè)。江常是惠安人,宋朝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累官至給事中,郡人以其才德,寄予臺輔之厚望,在其宅前立坊,稱作“臺望坊”。已廢。
林宗臣邦伯第
在裴巷中段偏北。林宗臣,宋朝乾道八年(1172年)武舉第一名。累官至欽州知州。泉州知州汪大猷為其立“魁武坊”。已廢。
莊為璣宅
在裴巷北。舊為平屋,后翻建為大樓。莊為璣先生系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考古學家。
裴 巷
102號
華僑洋樓
藏紅磚古厝內(nèi)
102號的吳氏洋樓,是裴巷里相當引人注目的宅子。從裴巷高大的古厝圍墻邊經(jīng)過時,很少有人會發(fā)現(xiàn)它藏在圍墻內(nèi)的華麗——這座門楣上刻著“延陵衍派”的古厝,院子里其實立著一座規(guī)制頗大的兩層洋樓。
繞到古厝的背面,洋樓高大的紅磚圍墻和西式的石刻窗戶,讓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房主人的身份——中西合璧的建筑,通常意味著建造者有“下南洋”的經(jīng)歷。
果然,街坊們告訴記者,房子最早的主人在海外做生意,而它目前的主人,均已移居香港,只安排人守屋。記者采訪當日,并未找到屋主人。
吳氏洋樓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建造的,1947年完工。主人吳先生是華僑,據(jù)說有多個兒子,抗戰(zhàn)時期,寄錢回來建了這座樓。
洋樓后面,有吳家古厝。據(jù)了解,吳氏在裴巷也算得上是大戶人家,泉州少林花拳的第三代傳人鄭連來曾在此租住練功。花拳為清雍正年間江南大俠甘鳳池所創(chuàng)的少林派拳種。傳到泉州后分為兩系:一為五枚師太傳給泉州少林寺俗家弟子方世玉,后來莊子琛盡得其要,再傳魏明煌;二為清末武舉人周蒼玉及其弟周潤玉,他們將花拳傳給泉州少林寺的圓月和尚和林朝泰,林朝泰傳給鄭連來,鄭連來傳其子女鄭昆淵、鄭英秀。
洋樓西式的建筑風格掩映在郁郁蔥蔥的綠色林木之中,雖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依然引人注目。
東南早報記者 張素萍 蔡紫旻 王栢峰 文/圖
相關閱讀
- (2014-04-03)泉州西街,給后人留下怎樣的歷史坐標
- (2014-03-31)泉州西街春餅 令人品嘗一份古樸滄桑的況味(圖)
- (2014-05-07)福建泉州千年古西街的糾結(jié) 小巷落寞旅游紅火
- (2014-05-09)西街面粉廠將上演“東亞文化之都·泉州”縣域活動
- (2014-06-16)泉州西街攝影展閩臺緣開展 呈現(xiàn)古街區(qū)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