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復興之裴巷:裴仙殺蟒永留芳(圖)

2014-07-14 10:10:07 來源: 東南早報

0瀏覽 評論0
查看原圖
  • 裴巷102號,中西合璧的建筑,顯示著主人家曾有人“下南洋”的經(jīng)歷。
  •     夜幕降臨,裴巷一家老理發(fā)店還在忙碌著
  •   裴巷110號紅色門楣上,赫然寫著“彩華古地”
  •     裴巷27號,原來上帝宮所在的位置,如今成了頗具創(chuàng)意的“大拾堂”。
  •     去年臺風天,梳妝樓完全坍塌,僅存一樓的一堵圍墻。照片為倒塌前的樣子。
  •     裴巷106號是一座至少百年歷史的古厝,站在裴巷過道上,古厝外墻與裴巷102號吳氏洋樓的圍墻連成一片。
  •     (黃暉 繪)

“裴巷”位于西街北側(cè),從西街起向北至華僑新村路口,全長700米、寬4米,地處開元寺保護片區(qū)內(nèi)。小巷原有一座裴仙公宮,巷由此而得名。

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載:裴仙公,又稱裴道人,宋代江東(今浙江一帶)人,紹興中(公元1131年—1162年)來泉,他常頭戴通草花,行歌于市曰:“好酒吃三杯,好花插一枝,思量今古事,安樂是便宜”。

裴道人自幼聰穎,在劍術(shù)上有較高造詣。傳說,因他在成仙前,曾常在該巷賣過驅(qū)魔鎮(zhèn)邪的草藥和有驅(qū)除蟒妖為民除害的功績,所以人們非常崇敬他,就在該巷建了一座裴仙公宮來奉祀,所在的巷也就取名為“裴巷”,并一直沿用至今。世事變遷,昔日的裴仙公宮舊址已變?yōu)榈昝妗?/p>

由此可見,裴巷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宋朝。數(shù)百年光陰流轉(zhuǎn),不少達官顯貴、文化士紳曾安居裴巷。如宋朝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鄭良弼,鄉(xiāng)人在其進士第前立“光華坊”,后進士第劃入貢院,光華坊也成為貢院勝跡;宋崇寧五年進士江常,累官至給事中,郡人以其才德,寄予臺輔之厚望,在其宅第“黃門府”前立坊,稱作“臺望坊”;林宗臣,宋乾道八年(1172年)武舉第一名,累官至欽州知州,他家的宅子名曰“邦伯第”位于巷中段偏北,泉州知州汪大猷曾為其立“魁武坊”……當代考古學家、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莊為璣的宅第位于裴巷北,舊為平屋今已翻建。

此巷曾牌坊林立,惜今已不存。除了上述三個牌坊,還有宋代永盛坊、宋宣和年間泉州知州陸藻為福建路市舶提舉張祐二親具慶立的彩華坊,以及明萬歷初為孝子史惠等立的“孝德流光綸恩奕世坊”(2001年重立于北門街孝悌巷口)。

如今的裴巷,雖然昔日名宦士紳的府第已然不存,但歲月洪流中,依然有零星幾座紅磚古厝靜立巷中。

斜陽余暉下的裴巷,男女老少川流不息。穿越數(shù)百年光陰,在那些或匆匆或悠閑或蹣跚的腳步背后,堅韌不拔的民間信仰從未湮滅。歷史上,這條小巷曾擁有大小宮廟五座,彩華宮、王爺宮、上帝宮、仙公宮,還有叫不上名的小廟……不同的民間信仰在小巷扎根開花,使得這里成為展現(xiàn)泉州這“宗教博物館”特質(zhì)的范本之一。

裴 巷110號

一廟祀三神 民間信仰巷內(nèi)開花

裴巷鄉(xiāng)鄰皆知的彩華宮內(nèi),奉祀唐朝張巡、許遠文武尊王。有意思的是,這個彩華宮安居尋常百姓家,平時“宮門”緊閉,但每逢農(nóng)歷六月十八,遠近信眾會不約而同地前來祭拜。

宮廟藏身民居奉祀唐朝“雙忠”

彩華宮藏身裴巷110號民宅,宮內(nèi)擺放寫有“彩華勝境”的八仙桌,再往上供奉唐朝“雙忠”許遠和張巡。年近八旬的鄭桂秋原系泉州市文化局工作人員,他說彩華宮的始建年代不詳,但粗略估計至少有200年。

據(jù)介紹,在平定“安史之亂”戰(zhàn)爭中,唐代張巡、許遠為國死難,以其忠烈彪炳史冊,受到后人尊崇,不但在其鄉(xiāng)梓有廟祀,且在偏遠地區(qū)亦有廟祀。

史料記載,泉州彩華宮原在裴巷北段,面對平水廟巷。宮祀張巡、許遠文武尊王,為盛賢鋪彩華境境廟,曾一度被改為接辦工廠, 上世紀80年代恢復。

奉祀清官池王爺金身移駕彩華宮

令人詫異的是,彩華宮還奉祀池王爺。“以前巷子里有座王爺宮,里面奉祀池王爺,后來王爺宮被拆,池王爺便移駕彩華宮。”鄭桂秋說。

文獻記載,王爺宮位于裴巷北側(cè),確切地址不詳,始建年份未詳。內(nèi)祀池王爺,現(xiàn)宮已不存。

池王爺,原名池夢彪,河南開封陳留人。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任綿州刺史,他為人耿直,文質(zhì)仁心。任上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深得民心。河南的池氏支族入閩后,把池王爺信仰帶入泉州,在裴巷北段修建了“池王府”供奉池王爺神位及金身塑像,奉為族神。后來池王爺成了裴巷口全境的保護神。

標簽: 泉州西街 泉州古城復興 裴巷

[責任編輯:陳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