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公路局一線養路工:熱火科技創新
羅溪公路站站長鄭陽生 蘇澤洪/攝
讓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鄭陽生
創新的過程是艱辛的,而成功又會給自己帶來極致的喜悅。時而因一個啟發引動了思維的火花,時而又陷入深度的冥思苦想,每一次創新的過程,都給自己帶來了徹夜難眠,這是陳德清發明創新的艱難歷程,也是羅溪公路站站長鄭陽生的。
對于發明創造,鄭陽生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只要有好點子,舊器械也能廢物利用,只要敢創造,就會有新發現。”為此,他發明的自動式路肩割草機,是利用廢舊的小型的裝載車,使得割草坐著也能完成。
從最初萌生割草機創意到開始制作,他放棄了所有的周末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工作,“五一”長假更成為他搞發明的“黃金周”。他找來閑置配件,每天動手研制組裝,工作持續了4個多月,一臺技術先進的機械終于大功告成。在設備試用期間,對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他晚上連續加班整改,有時加班到凌晨,早上六點又趕去上班,這樣的情況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
然而他卻沒有絲毫的疲憊感,他深知,一項新發明從構思到誕生再到在投入使用,是需傾注發明者的大量心血。在同事杜清潔幫忙下,靠著一股韌勁,一次次的實踐,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后,自動式路肩割草機終于問世,并且還獲得福建省百萬職工“五小”創新大賽一等獎。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只有沒有留意到的問題,沒有不需要改進的細節。不要認為小小的改變不足為道,從而不屑于“為之”,抑或惰于“為之”。創新需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和一顆創新的心靈,能夠從看似乏善可陳、循規蹈矩的工作中找到與眾不同的亮點。在當今社會,創新驅動就是戰斗力,更是需要細微之處顯精神。
鄭陽生雖然學歷不高,且連機械構造都不甚了解,但他卻懂得,理論知識已經成為養路工武裝自己不可或缺的部分,空余時間,他常常選擇走進教室,自覺拿起書本學習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并很好地運用到了工作實踐中。理論水平伴隨操作技能的不斷提高,讓他逐步脫離以前半工半農的尷尬形象,開始朝著有知識、有技能的新形象強力轉型,“讓知識轉化為生產力,使人們對養路事業更加期待。”這是鄭陽生的目標。
后記:
隨著中國公路建設的飛速發展,養護行業正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革,養護工人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在泉州市公路局,我們看到,養護一線的工人們始終保持著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他們千方百計努力去學習借鑒,沒有高科技設施,他們想盡辦法也要自己發明創造。這就是泉州公路局養路工人們的力量,這力量源自于對行業的不變熱忱,源自于崗位的高度忠誠,也源自于把路裝在心上的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
泉州市公路局局長郭根才表示,在公路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要求公路人善于思考和觀察,找到創新的方向,在點滴工作中推動建設的不斷進步。尤其是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廣大公路人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升創造能力、創新能力,才能把自己塑造成為有智慧、有技術、能發明、會創新的新型勞動者,才能凝聚力量,戰勝一切困難,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創造新業績。
他告訴記者,近年來,養路工職業技能培訓在泉州公路局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參加培訓的人員數量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養路工從一開始不愿意操作機械設備向主動要求操作機械轉變,公路養護向機械化、科學化發展的目標正在全市范圍內逐步推廣、推進。他表示,“現代公路的養護不可能再依靠‘一把掃帚,一把鐵鍬’,從人工養護到機械養護,再到智能養護,‘技能型養路工’將越來越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