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公路局一線養路工:熱火科技創新
河市公路站站長陳德清 蘇澤洪/攝
(文/本刊記者 謝玉燕 特約記者 劉紫燕)不久前,泉州市公路局傳來喜訊,河市公路站站長陳德清等4名養路工發明的兩款自動割草機分別獲福建省百萬職工“五小”創新大賽一、二等獎。對于陳德清而言,此次獲得二等獎的自行式割草機,只是他50件發明工具的其中之一。
不難看出,面對當下迅猛發展的公路事業,泉州市公路局的養路工正從實際出發,勤思考、善動手,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對廢舊機械材料的再生利用和現有機械的改造加工,提高了養護作業效率和水平。在一項項小小的技術改造背后,反映的是泉州公路養護事業逐步向專業化、機械化發展的大方向。
與此同時,據統計,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泉州市公路局的科研成果一直占據福建省公路系統的“半壁江山”。僅過去五年,該局共有22個科技項目獲得立項,其中5個項目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國家專利。
我們發現,自下而上的“萬眾創新”與自上而下的高大上創新,不僅為泉州公路事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也托舉起現代公路所要求的“暢、安、舒、美”。
將發明創造進行到底的陳德清
在縣道304線的公路上,養路工陳德清手握著自己發明的自行式肩割草機,快速地清理著路肩的雜草。割草機走過之后,原本高矮不平雜草,立即變得如地毯般平整,公路也美觀起來。“有了這個機器,原來一天的工作量,現在只需一個小時就能完成,而且還不費力。”陳德清自豪地說。
陳德清所在的公路站承擔著40公里長的公路養護任務,其中包括修剪路邊的雜草。雖然該路段地處郊區,但這里的綠化修剪完全按照市政道路甚至城市公園的標準在執行著。然而,工作中,傳統的肩背手持式割草機,既笨重、安全系數不高,常有工人被割草機飛旋刀片濺起的石子劃傷,加上屬于人工操作,割草速度較慢。陳德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于是,他立馬聯合工友黃順義,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鉆研,設計出一款自行式割草機。改良后的割草機只要手把一拉,便可手握方向桿輕松進行作業,大大減輕養路工的工作量。與此同時,它還改變原本刀片的旋轉方向,使得斷草的轉向由外轉內,大大增加了作業的安全系數。
作為公路站的站長,陳德清每天都奔忙在養護應急工作的第一線,然而卻絲毫沒有削減他搞創新發明的勁頭,相反因為長期的基層工作經驗,讓他更容易發現問題,也更有動力去想辦法解決問題。
當他發現木質的橋梁檢測梯使用時間短時,他就想辦法改制成剛模制的活動板橋梁檢測梯,不僅節省了材料和造價,而且可以隨意調整角度,重復使用率大大提高了;當他看到原始施工牌的靈活度不高時,他就改造成三角靈活型,可以自由變化方向;當他知道早期路緣帶鋪裝費事、費力時,他就設計了直線鋪裝的機器,效率比早先提升了好幾倍……
如今,陳德清發明創造的工具多達50件??上矚g琢磨養路機械、工具的他仍不滿足,他坦言,現在腦子里仍有很多尚未實現的發明創造,他準備在養路道路上將發明創造進行到底。
與其說陳德清的發明創造是興趣使然,不如說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催促著他永遠向前。他常常說,在經費不足的一線,唯有自主創新,才能提升單位的工作效率,減輕養路工的勞動強度。為此,只要公路養護過程中發現有需要改進的機械,或是可以利用機械代替人工的地方,他都盡可能地去想辦法做到。他將此作為自己最大的責任,盡最大的努力去攻克和實現它,直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