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杜·迪安:現在,已到泉州綻放的時候
杜杜·迪安博士在草庵 陳玉玲/攝
(文/中新網記者 孫虹)泉州的老朋友杜杜·迪安博士回泉州了!
4月20日至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青年創意與遺產研習班在泉州舉行。作為受邀參會的重量級專家,現任國際良知遺址聯盟主席的杜杜·迪安博士時隔20多年后,再次回到了泉州。為此,泉州為這位久別歸來的老朋友安排了一場特別的座談會。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兼世界遺產研究會會長郭旃,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教科文處處長申玉彪,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長、省文物學會會長鄭國珍,以及泉州市領導、泉州市文化工作者、當年獲救的漁民代表匯聚一堂。
“我太高興了,我的泉州老朋友都在這里。”在這樣溫馨的“聚會”中,迪安博士一直難掩興奮。
緣起:赴一場“海絲”之約
座談會上,泉州市長康濤高度評價了迪安博士為泉州做出的努力。他說,迪安博士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更是泉州人民的好朋友,曾先后3次來泉考察海上絲綢之路,特別是1991年,他帶領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在泉州進行了為期5天的綜合考察活動,翻開了泉州“海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嶄新一頁,讓泉州得到世界更多更廣泛的認識。
1991年2月,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項目協調員的迪安博士,帶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之路考察團,乘坐“和平方舟”從意大利威尼斯出發,一路經過希臘、土耳其、埃及、阿曼、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菲律賓,最后來到中國。
作為當年考察隊的一員,福建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會會長陳達生也感慨萬分。“在船上,我第一次見到迪安博士,之后我不斷地與成員們分享泉州的史跡,在快到中國的時候,我和迪安博士有了共識,我們認為這就是‘泉州學’。”
陳達生印象十分深刻,一念“泉州”二字,很多外國人發音發不準。“但對泉州情有獨鐘的迪安博士在船上經常練習讀這兩個字,后來念得非常非常標準。”
憶往昔,迪安博士也深情地回顧了剛到泉州時的情景:“成百上千人在港口迎接我們,鑼鼓喧天、朵朵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