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庵:摩尼光佛照古今

2017-03-07 10:28:29 來源: 泉州企業家雜志

0瀏覽 評論0

草庵:摩尼光佛照古今

草庵

泉州企業家雜志(本刊記者 林雅萍)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30多個國家的50多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新聞記者組成的“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沿途考察了15個國家和地區后蒞臨泉州進行為期3天的實地考察,考察之后,聯合國考察團專家向世界公開評價:晉江草庵摩尼光佛石雕像的發現是世界唯一的、很獨特的,具有世界性和歷史性意義,摩尼光佛石雕像的發現是這次“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的最大發現、最大成就。

草庵石刻一下子驚艷了世界。

草庵石刻,終于可以以“世界摩尼教僅存遺跡”的真面目示人了,其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唯一性,使得人們只要提起“海絲”就必然要提到草庵石刻。

“草庵今日之聲名遠播實在來之不易,因為,在此前的數百年間,草庵一直隱姓埋名隱匿于晉江華表山南麓。但不管怎樣,草庵不論是今晶之顯耀,還是昔日之沉寂,無不凝結著海絲情結深厚的泉州人千年不變的海絲情結,包容心胸”。在龍泉書院里,晉江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晉江市博物館館長吳金鵬這樣對記者感慨到。

摩尼教(又稱明教)傳入泉州,長年不得不隱匿山野,與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和特殊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斗轉星移,風云變幻,數百年的風雨洗禮,草庵摩尼遺跡能完整保存,離不開無數守護著、包容著它的泉州人。坐在極具閩南特色的竹椅上,吳金鵬主任自如地穿梭在歷史的時間軸上,娓娓地向記者講述著穿越數百年的守護草庵的故事……

錢太爺:以教化替代摧毀

石結構的草庵寺左側石亭供著一尊錢楩的石塑像,因為姓錢,當地村民稱其為錢太爺,祭拜的村民多是期望能賺錢發財。得緊挨草庵的天然優勢,錢太爺得到不少香火。

吳金鵬主任卻說,領受這些香火,這位錢太爺受之無愧!

吳主任介紹說,這位錢太爺并非生意人,而是明嘉靖時期晉江的縣令。與草庵遺跡的保存息息相關。

元末,利用明教(即摩尼教)推翻元朝統治奪取政權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以“明教不得逼國號”為由,下令滅教。此后明教在全國一蹶不振并慢慢消失,而草庵卻成為滅教風波后的唯一遺孤,并安然延續一兩百年。

難道是因為地處偏僻被遺漏了?當然不是。地處隱匿并非無人得知,當地的教徒、百姓、官員等知道草庵的不在少數。吳金鵬主任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草庵能幸免于難的真正原因在于,“東方第一大港”、“市井十洲人”的盛境,海外貿易興盛給泉州送來了豐富的多元文化,而泉州人骨子里的自信,使草庵和其他同樣依海而來的宗教文化一樣得到包容,并非泉州人“眼中釘”的草庵寺,才得以在滅教風波中幸免。

此風一直延續,明嘉靖年間,晉江發生了摩尼教叛亂,當時的縣令錢楩帶領官兵鎮壓叛亂。按常理來說,鎮壓過后必然有一場抓捕教徒、毀滅摩尼教址的行動。然而,平叛過后,錢楩并沒有下令抓捕信徒或毀滅教址,而是出人意料地想出了一條“護庵妙著”——朝廷推儒重理,何不以此護庵,錢太爺下令在草庵前興建龍泉書院,招收附近村落的童稚學習儒學,通過儒學教育改變當地民眾的思想與信仰。

錢太爺以儒學教化百姓的方式產生了巨大效果,有十八學士于此讀書并全部高中進士,而摩尼教從此也走下神壇,慢慢縮小為村里的“擋境”,成為了民間信仰。

吳金鵬主任介紹說,時至今日,草庵山下的蘇內社區仍有一處名叫“水尾宮”的小廟,就供奉著已被世俗化的摩尼光佛作為“境主”。當地還流傳著農歷六月十三日“摩尼誕”紀念日,而草庵及水尾宮簽詩不同于其他寺廟拿到的簽詩,大多與摩尼教有關,摩尼教文化的基因仍有跡可循。

通過教化,不僅改變了民眾的思想與信仰,更讓世界上唯一的摩尼光佛石雕像在面臨摧毀的重要關口得以保存下來。

“錢楩對待摩尼教,不是摧毀,而是通過儒家文化的教育,扭轉人們的信仰,這體現著泉州人海洋文化的包容與自信。”晉江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吳金鵬強調。

“教化替代摧毀”體現了錢楩大智慧,時至今日仍令無數后人嘖嘖稱贊。或許在錢楩看來,草庵,與信仰無關,只與文物價值有關。

?姑:粉土藏光佛

文革時期,“破四舊”運動讓草庵的摩尼光佛石雕像再次面臨被摧毀的危機。在那特殊時期,紅衛兵盯上摩尼光佛石雕像是必然的。

一日,打著破四舊的旗幟、帶著摧毀摩尼光佛的決心,一群紅衛兵浩浩蕩蕩地闖進草庵。當時,有一位名叫?姑的草庵住寺菜姑擋住了這一群人,“這是文物保護單位,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不能動。”?姑想以摩尼光佛的文物價值保護草庵,然而,紅衛兵們不為所動,當時的他們更像是一群急紅了眼、一心只想破壞摩尼光佛的惡魔。

[責任編輯:陳玉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