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海絲條例》成護遺利器
福全現存24姓氏,常住人口不滿1500人。但旅居海外鄉人多達數萬,具體數字多少恐說不清。蓋自明清以來,因倭寇入侵、順治海禁、瘟疫漫延、生活貧困等原因,鄉人大批四出逃亡,甚而舉族外遷,東渡臺灣、南下西洋,《晉江縣志》云,昔日百家姓、萬人煙的福全“十剩二三”。迄今與唐山尚有聯系的有,戍城將士之后林氏,在臺灣有5000多人,多居臺北基隆、臺南高雄。卓氏有3000多人。旅菲陳氏后人3000多人、蔣氏2000人。本家叔祖兄弟四人,八十年前往菲,至今已傳至五代二百多人。前年外游,在印度尼西亞泗水,漫步街頭,整個小區一半是華人,黝黑的臉孔、花俏的衣裳、幾與當地土著無異,但大多能講閩南話,一問祖籍,他們自豪地回答,竟是泉州南門外十五都,即我的老家。2011年11月,第三屆世界城隍節在福州舉行,臺灣地區及東南亞各國均有組團參加,其中馬來西亞代表團有40多人。會議專程組織到福全村考察游覽,有一位賓客,徘徊在福全廟兜街牌碑前良久不愿離去,一問,他來自馬來西亞檳榔嶼,他說,檳榔嶼市內亦有廟兜街,居民全是福全移民,有2000多人。此次專程順道來參謁他們的發源地。
呂宋、新加坡、仰光、泗水、買買(印度孟買)、我們孩提時代就耳熟能詳的地名,那里有我們的族人親友。每到年底,我們小孩就在村口轉悠、等待郵差送來南洋的僑批。
數百年來,泉州的先民,沿著海上絲路,揚帆出海,在南洋陌生的土地上,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刻苦勤勞、開基拓業、落地生根。他們帶去先進的中原科技文化,促進駐在地的社會進化和生產力的發展,推進了華夏和海際沿途國家人民的民族融合。
旅外泉州人為數眾多,在外歷經數百年艱苦經營,早已融入當地社會,擁有廣泛人脈、對旅居地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巨大影響力。各行各業、精英輩出。內地政府如能發揮他們得天獨厚的優勢,積極鼓勵,引導海外泉州人參與絲路申遺、史跡保護,相信將對申遺工程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絲路遺址保護是申遺工程重要的一環。樹有根、水有源、如何讓世人信服泉州是海絲重鎮,浩瀚文獻和無言的文物是最好的佐證。保護絲路文物古跡刻不容緩。過去十年政府、民眾為此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廣大群眾逐步提高文物、環保方面意識、較之以往純為建設不顧后果地對文物、環境的無序破壞、無疑是一個飛躍。
以福全古城過去十年來的保育經驗、或對未來海絲遺跡文物保育有所啟示。
當年福全獲頒“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海內外福全人一片歡騰,不管身居何處,從公務員、企業家、退休人士、高級知識分子,到普通村民、海外僑民,爭相踴躍捐資出力,出謀獻策,民間自發收集古跡、整理文獻、編輯出刊,集資修復城墻、廟宇、橋梁、古道,海內外鄉人普遍提高文物保護意識,以前修建房屋、廟宇追求大洋金,現在懂得敬重歷史、遵循“修舊如舊”原則,不惜重金修復古跡要求原汁原味、古色生香。環顧四周,一派融和景象。
然而好景不長,這幾年,一切都突然沉寂下來。為什么?就因為古城保護遇到難以逾越的困難,突出的是:一、城內舊居改造,二、城外撥地安置這兩大難題。
古城文物保護是政府主導的系統工程。具體工作牽涉到建設、國土、規劃、文化、城建、財政等部門,具體工作是由鎮政府運作,由于種種原因福全村的舊房翻修和厝地安置問題還在“規劃研究中”,福全村民望穿秋水。
最近泉州《海絲史跡保護條例》,其中二項看了很受鼓舞!其中一是明確今后保護工作專人、專職專門部門具體負責,此規定對如福全古城保護非常有針對性;其二是獎懲問題,史跡保護牽涉到方方面面利益,推行中由于客觀情況和認識需要一些過程,出現一些偏差是可以理解的。需要制止的是那些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海絲史跡立例,今后海絲保護有法可依,但愿有法必依、執法必嚴。衷心希望泉州市申遺成功,千年絲路再展新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