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海絲條例》成護遺利器
原標題:盼《海絲條例》成護遺利器——福全村旅港澳鄉親讀《海絲條例》有感
圖為港澳福全同鄉會捐資重建的古城墻 宋春蘭/攝
文(港澳福全同鄉會會長 曾國雄 顧問 許自展)泉州,一顆璀璨明珠,閃爍在祖國東南方。江畔古岸斑斕,江心芳草凄凄,遠眺泉州灣外,沙鷗翔集,水天一色。遙想當年,泉州城內“市井十洲人”,刺桐古港梯航萬國、旌帆蔽天、盛極一時、綿延千年。
泉州申遺,更乘習主席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國家大戰略,現在可謂是名聞遐邇,舉世矚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福全,僅在十年之前,還是個默默無聞的普通村落。2006年,中國古文物保護泰斗、素有"國寶衛士"尊稱的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慧眼識珠,在浩瀚的史料中考證出,福全是明清年代東南海防上的重鎮,抗擊倭寇的前線,在時任泉州、晉江兩級領導的關懷下,在革命前輩許集美先生推動下,同濟大學張杰教授、華僑大學許瑞安教授以及福全海內外大批鄉賢的努力下,2007年,福全獲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頒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福建省政府于2011年發布245號文件《關于福全村保護規劃的批復》,民間自發推動的文物保護,終轉為政府行為并以政府法規確認。
晉江縣志載"福全城在十五都。明洪武二十年,江夏候周德興造為所城"。在漫長歷史上,福全城與永寧、崇武、金門、中衛(廈門)一起構成海上防御體系。特別在明朝中葉,倭寇肆虐,泉州安海屢遭攻擊,永寧衛城二度失落,陷城洗街,血流成河。金門浯嶼甚淪為倭巢。唯獨福全,屹立一方,抵抗并多次擊敗倭寇的圍攻,令敵寇聞風喪膽,不敢正眼窺伺。在祖國海防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較之明清年代福全城的“百家姓、萬人煙”的繁華,作為刺桐港支港,少為人知的福全港歷史比福全城更為悠久,或可說,明清年代福全的繁華,建基于福全港之基礎上。
據“海防志”記載“福全兩接深滬與圍頭,峰上諸處,并為番船停泊避風之門戶,哨守最要”。《閩書》稱“福全泛有大留、圳上二澳、要沖也”。萬歷《泉州府志》載“北自烏嶼、南屬東石,中間若福全所、永寧衛、龜湖、潯美諸處、各有支海穿達,能蕩滌氣瘴、通行舟楫、利運漁鹽”。潯美《施氏族譜》更對南宋年間(1207~1278)福全港貿易盛況有詳細描述。
因位于海上貿易和東南海防的要沖,洪武年間江夏候周德興,才會選址福全筑城,置守御千戶候,可謂城因港興、港因城寧、互為益彰。
福全城外有處地名“仙床”。原為三塊巨石連埕組成,一堅一斜一躺。四十多年前,我尚在鄉梓躬耕田里,工余之時,趴跗窺視巨石之間縫隙,海螺殼海蠣殼清晰可見,而石埕邊緣尚有泊船之石孔。城西南三里處、現有一村名留宅、古名港邊村。星移物換、地貌變遷、城西南的海港,早已被淤泥積塞、不復存在、但現立嵋山之上,俯視溜江村界內之"寛溪"一帶,古況輪廓,依稀可辨。而福全城外之古況,現溜江村界內之名為"青任頭",雖經千年風浪,至今昂然屹存、風姿如昔。
福全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民間習俗崇文尊儒、世代簪纓、人文薈萃、出將入相、科甲累累,明清兩代、出過十一位進士、九位舉人、秀才不計其數。號稱“無姓不開科、朝朝有京官”。截至2007年,福全培養出本科生以上217人。碩士生以上18人。更有蜚聲國際的生物基因科學家、國家科技部發展戰略專家、英國皇家醫學院院士等國際一流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