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法護遺——泉州首部實體法助力遺產保護紀實
文(編輯 宋春蘭)歷時一年,《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草案(下面簡稱“海絲條例”)于2016年8月26日經泉州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第三次審議并表決通過,12月2日經福建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批準通過,2017年1月1日正式實行,這標志著泉州市首部實體人性地方法規正式誕生,也標志著泉州海絲史跡保護有了更為堅實的法律保障。
首法:鎖定“海絲史跡保護”
2014年10月23日,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賦予設區市地方立法權。這對為擁有立法權奔走近20年的泉州來說,無疑為一個驚天的好消息。泉州迅速展開了緊張有序的籌備工作,市人大常委會立法籌備組、泉州市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泉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法工委)先后成立。
泉州地方立法權一經獲準,立法籌備組可謂馬不停蹄,夜以繼日。時任泉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洪澤生是提出“將海絲史跡立法保護作為首法”的第一人,作為立法籌備組組長,他帶隊赴廣州、深圳等考察地方立法工作,總結出地方立法應遵循“有效、管用、有特色”原則。
依據新《立法法》相關規定,泉州地方立法的權限界定在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三個方面。2015年年底,法工委在編制2016年立法計劃時,大范圍地向有關部門、社會各界征求立法方向、建議,不到1個月,就征集到128條立法建議項目,經過篩選,從中選出30多條立法建議項目再次向社會征求意見,“海絲史跡保護”這個建議項目排在歷史文化保護這個類別第一位。
泉州海絲史跡是“海上絲綢之路”進入繁盛階段的背景下,產生并遺留至今的與海洋商貿、海洋文化相關的諸多史跡與遺址。它們代表了宋元時期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航海、貿易運行系統,完整而突出地展現了長期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古代中華帝國在其海洋文明發展高峰時期的航運設施水平、文化交流與港口城市的建設情況,體現了古泉州作為宋元時期東方重要港口城市的歷史地位、航海和貿易傳統,以及因國際交流而形成的社會文化特征,從不同角度勾勒出10至14世紀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繁盛圖景。
泉州海絲史跡特色鮮明,舉世矚目,自然而然、眾望所歸地成為首法關注的對象。
立法:精雕細琢
《海絲條例》共五章三十五條,洋洋灑灑5000多字,這每字每句都要反復推敲、琢磨,從起草到批準雖只短短一年時間,但其中過程卻十分不易。
參與泉州首部實體法制定全過程的法工委副主任黃少鴻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草案起草后,經市政府法制辦審查,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并提請泉州市人大常委會審議。一審過后,市人大常委會組成立法調研組赴西安、咸陽等地考察學習絲綢之路史跡保護立法經驗。
在外出考察前一天晚上,黃少鴻回憶說,時任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洪澤生就條例的某個規定,晚上十一點多一個電話,一點多又一個電話,五點多想起什么又打電話與他討論怎么修改。最印象深刻的是,考察組考察時經常討論起來就忘了時間,洪澤生和時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呂競以及考察組其他成員們常常顧不上晚餐,就著茶幾上的點心討論到深夜。
很快,人大常委會對草案進行了第二次審議。二審后,立法調研組再次踏上考察之路,針對性地選擇了南京、寧波等有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立法經驗的城市。“那次考察發現,南京等幾個城市都劃定地下埋藏區,海絲條例草案原有這一條,后來被刪除了。經過那次考察,發現劃定地下、水下埋藏區還是很有必要,大家很快將它補進了條例里。”黃少鴻一邊回憶,一邊拿出《海絲條例》文本,告訴記者,《海絲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市、縣(市、區)文物、規劃等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在本行政區域范圍內劃定地下、水下海絲史跡埋藏區,報同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
相關閱讀
-
-
泉州農商銀行: “小特精美路線” 助推鄉村振興
家住安溪縣參內鄉的趙錦龍,老家有自建房兩層約250平方米,并在安溪縣城購買一套商品房約110平方米...更多
2018-03-07 10:10:34
-
泉州臺商投資區:先“民生”之憂而憂 后“民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8年的新年賀詞中說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作為泉州縣、市、區中最年輕的板塊,泉州...更多
2018-03-07 09:43:18
-
-
泉州臺商投資區:乘“十九大”東風 加快項目建
(本刊記者 謝玉燕 特約記者 郭慧杰) 福建立亞新材一期項目建設竣工,如今正在進行設備安裝...更多
2018-01-25 15:12:03
-
-
泉州市公路局:公路養護讓數據說話
永春內格大橋監測系統安裝照片(本刊記者 謝玉燕 特約記者 劉紫燕)在泉州市公路局,有這樣一...更多
2018-01-25 14:59:16
-
-
武夷山市泉州商會舉行第三屆理監事就職典禮 蔡詠
(文:本刊記者 楊顏英)12月2日下午,武夷山市泉州商會第三屆理監事就職典禮在武夷山市太偉會...更多
2018-01-25 11: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