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絲”遺響在泉州臺商投資區

2015-09-09 09:47:20 來源: 泉州企業家雜志

0瀏覽 評論0

“海絲”遺響在泉州臺商投資區

《秀涂古港》組照  楊曉陽/攝

(文/林曉文)古時,這里曾是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的地方。洛陽橋、洛陽古街、三寶宮、接官亭、鄭和堤,古代海關遺址……見證了這片土地上的風風雨雨,從繁盛到衰落,從戰亂到和平,從衰敗到復興!這是一塊美麗富饒、名勝古跡眾多、魅力四射的文化古地。如今,她是泉州國家級臺商投資區,“山聳城中、城在綠中、江海繞城、水綠相融、城島相映,融山、水、城、海、島于一體”的美景正隨著城市建設的完善,逐步呈現在民眾面前。

  伴著夕陽,漫步于千年洛陽橋上,視線所及,一大片郁郁蔥蔥的紅樹林綿亙數里,白鷺在空中翩然飛舞,木質小船在清澈的水面上微微擺動……立在塵封草衰的古碼頭邊,臨風眺望,古渡興衰陳跡依稀顯現,愴然之情油然而生。

  離海岸線不遠處,有一個叫百崎回族鄉的地方。據說,百崎在600多年前本為漢人居住區,到1376年才有了回民前來定居。原居住在泉州東海法石以養鴨為生的阿拉伯人后裔郭仲遠經常從海上趕鴨子到百崎,后來家族分支時,郭仲遠帶領妻子陳氏和2個兒子搬到百崎居住,成為百崎郭氏家族的開基始祖。

  相傳在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三保太監鄭和(鄭和也是回族人)總兵奉旨第五次下西洋,途中船隊在泉州后渚港一帶候風。由于鄭和出生于云南回民家庭,也是一位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在星期五主麻日,鄭和前往泉州清凈寺禮拜時遇到郭仲遠。兩人一見如故,鄭和有意到百崎鄉探訪郭仲遠家族。郭仲遠一時找不到迎賓驛館,只好在百崎渡口的石涼亭內擺設香案,帶領合家子孫在此恭候欽差太監鄭和大駕。

  永樂二十年(1422),鄭和第六次下西洋返回時途經泉州,又作短暫逗留。想起當年過訪百崎,當地回族兄弟盛情款待,與郭仲遠酣然對弈、促膝談心的情景歷歷在目。于是,再度過江來訪,共敘離情。此后,百崎回民為了紀念鄭和的來訪,便將渡口的那座石亭稱為“接官亭”。

  這座石構四角攢尖式的接官亭,坐北朝南,正面長7米,前后寬6.7米,通高5米,占地面積近50平方米。亭中4根石柱圍成一個小“口”形,其外12根檐柱圍成一個大“口”形,16個礎位平面恰好構成一個“回”字形。亭蓋由20根石梁16根方形石柱支撐;蓋頂四披,各披都由石板拼成等腰三角形,四條隆起的亭脊匯向葫蘆形剎尾。整座石亭結構獨特,風格古拙,獨具一格。

  接官亭,至今仍默默地矗立在百崎渡口,斑駁的石面訴說著流傳了數百年的故事。相傳,郭仲遠家族當年居住的埭上村,每逢漲潮時海水就漫到門前,給生活在這里的百崎回民帶來諸多不便。鄭和在此駐扎期間,在海灘上筑起了兩條堤岸,一條長60多米,從百崎回族鄉的斗門頭村與埭上村西角相連,另一條長700多米,從埭上村西角連接至三臺山麓的龍頭山。堤岸外是滔滔的海水,堤岸內是百姓造田建屋,其樂融融。誰知農歷八月十五的大潮來勢兇猛,直逼剛剛建好的大堤,幾處尚未干涸的地方已溢入海水,堤岸岌岌可危。鄭和看在眼里急在心中,面對著這滾滾而來的波濤,他急得把腳一跺,自言自語般大聲吼道:“難道這潮水還要再繼續上漲嗎?”說來也怪,就他這么一跺,那磐石上居然留下了深深的靴印(俗稱“仙腳跡”),而潮水一下退了1米左右,大堤終于保住了。

[責任編輯:陳玉玲]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