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福建9例H7N9一人死亡 這些防范知識要記牢
2017-02-17 09:34:37 來源: 海峽都市報
0瀏覽 評論0條
□相關新聞
2月16日中午,記者從福建衛計生委網站獲悉:進入2月以來,我省報告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9例,其中死亡病例1例。
專家提醒,導致人感染H7N9病毒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是直接或間接暴露于受感染活禽或帶毒禽類污染的環境。群眾預防人感染H7N9流感應盡量避免接觸活禽,更不要接觸病、死禽,遠離活禽交易場所,注意個人衛生。出現疑似癥狀時,應及時就醫并主動向醫生介紹可能的活禽接觸史。
H7N9禽流感的高發期來了嗎?
我們還能安心吃雞鴨肉嗎?
如何防治H7N9?
記者為你一一解答。
公報內容
2月16日,我省召開全省衛生計生工作會議。會議要求,全省各地要繼續強化人感染H7N9流感各項防控措施,加強傳染源管控,落實聯防聯控,強化醫療救治,加強健康教育等工作。當前我省仍然處于人感染H7N9流感疫情的高發季節,進入2月以來,我省報告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9例,其中死亡病例1例。
專家提醒,人感染H7N9流感是由H7N9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一般表現為發熱、咳嗽、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適等流感樣癥狀。
導致人感染H7N9病毒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是直接或間接暴露于受感染活禽或帶毒禽類污染的環境。群眾預防人感染H7N9流感應盡量避免接觸活禽,更不要接觸病、死禽,遠離活禽交易場所,注意個人衛生。出現疑似癥狀時,應及時就醫并主動向醫生介紹可能的活禽接觸史。
2月16日中午,福建衛計委公布我省H7N9疫情
在今天早上召開的福建衛生工作會議上,福建省衛計委主任朱淑芳特別強調了包括H7N9在內的傳染病防治工作。
她說,去年12月以來,全國共有16個省報告H7N9病例,死亡率比較高。當前,我省仍處于H7N9疫情高發季節,我們要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H7N9防控工作。
一要落實源頭管控措施。對外環境標本呈H7N9陽性和確診病例的相關活禽經營場所要進行臨時休市,沒有發現活禽陽性和外環境監測陽性的,要嚴格落實市場管理和準入措施。嚴格活禽調運,開展溯源追責。
二要繼續強化病例救治。開展醫務人員全員培訓,提高診療和發現能力。強化“早發現、早診斷、早用藥、早治療”和專家隊伍一對一現場救治等措施,做好重癥救治,降低病死率。強化院感措施,嚴防院內感染。
三要繼續加強監測預警。做好信息發布和輿情引導,積極有效開展健康教育,提高重點人群防范意識,做好維穩工作。
一、什么是H7N9疫情?
H7N9疫情是由H7N9病毒引起的,自2013年我國華東地區首次發現人感染H7N9病例以來,每年都會在冬春季出現季節性流行。
二、H7N9病例主要臨床表現有哪些?
H7N9病例的潛伏期一般多為7天以內,也可長達10天。肺炎為主要臨床表現,患者常出現發熱、咳嗽、咳痰,可伴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或嘔吐等癥狀。
重癥患者病情發展迅速,多在發病3-7天出現重癥肺炎,體溫大多持續在39℃以上,出現呼吸困難,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性休克和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
少數患者可為輕癥,僅表現為發熱伴上呼吸道感染癥狀。H7N9病例早期發病無特異性表現,早診早治困難,后期重癥病例治療效果差,病死率高,目前報告病例的總體病死率在40%左右。
三、H7N9病毒通過什么途徑傳播?
導致人感染H7N9病毒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是直接或間接暴露于受感染活禽或帶毒禽類污染的環境。目前,我國確診的H7N9病例,絕大多數發病前有活禽的暴露或接觸史,且以暴露于有活禽售賣的農貿市場的比例居多。尚沒有證據顯示H7N9病毒能夠通過妥善處理的禽類或禽蛋類傳播給人類。此外,吃煮熟的食物也不會感染H7N9病毒。
監測顯示,雖然偶有局部聚集性病例(每起2-3例病例,均無續發病例)發生,但尚無證據表明H7N9病毒能持續地“人傳人”。
四、哪些人是H7N9病毒的高風險感染人群?
監測顯示,近期報告的H7N9病例,以離退休人員、家務及待業人員、農村群眾為主;中老年人居多;多數病例有基礎性疾病;絕大多數病例發病前曾接觸過活禽或到過有活禽售賣的市場;老年人和患有基礎性疾病的人,感染發病后發生重癥和死亡的可能性更高。
此外,從事非規模化和非規范化家禽養殖、販賣、宰殺等工作的人群,因暴露于帶毒禽類的機會更多,所以被感染的風險也更高。
五、有沒有可以預防該疾病的疫苗?季節性流感疫苗可以預防H7N9嗎?
目前并沒有預防H7N9病毒感染的疫苗可用。季節性流感疫苗并不能預防H7N9流感,但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有助于降低因罹患季節性流感而導致嚴重并發癥及住院可能性。
六、如何才能降低H7N9重癥病例和死亡病例出現?
目前對于H7N9病例,主要采取抗病毒和對癥治療。要減少H7N9重癥病例和死亡病例的發生,很重要的就是要早期就診、早期治療,特別是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如磷酸奧司他韋(達菲),在發病后盡早使用效果最好。因此建議在高發季節、高發地區,如果出現發熱及呼吸道癥狀,應佩戴口罩,盡快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診治,并告訴醫生發病前可能的禽類接觸情況,以及禽類環境暴露情況,例如是否去過活禽市場,近期去過哪些地方旅行等。
醫務人員綜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可疑暴露史,懷疑其感染H7N9病毒,應盡早使用抗病毒藥物,無需等待病原學檢測結果,以降低患者進展為重癥的可能性。
七、目前疫情會不會越來越嚴重?
按照既往疫情流行規律,每年春節過后發病數量會出現明顯的下降,并呈低水平流行直至4月下旬。目前疫情上升勢頭已經得到遏制,并且近期各重點疫情省份已采取了更加嚴格的針對活禽經營市場和活禽交易的控制措施,相信對于控制疫情的進一步發展將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八、目前禽類還能不能吃呢?
禽是人體良好的食物蛋白質來源,價廉物美。雞、鴨等禽類肯定是可以買、也可以吃的,但一定要吃得安全。
一是要注意盡量避免直接購買活禽、直接接觸活禽和自行宰殺活禽。要盡量購買、食用有檢疫證明的冷鮮禽、冰鮮禽及其產品。尤其在已經發現有H7N9疫情的地區,更不要去購買活禽。科學分析證明,集中屠宰的冷鮮禽、冰鮮禽,不但與現宰現殺的活禽具有同等的營養價值,還可以極大降低感染H7N9等疾病的風險。
二是一定不要從流動攤販處購買活禽,也不要將從活禽市場或流動攤販處購買的活禽與自家家養禽混養。調查發現,近期在一些已經關閉主城區活禽市場的地區,在其城郊結合部和農村地區出現了H7N9病例,絕大多數是因為從流動攤販處購買活禽,或將外來禽只與自家禽混養后造成暴露感染。
三是要提醒老年人群,特別是原來就有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礎性疾病和體質比較差的人,購買禽類產品時更要盡量避免或減少與活禽接觸,不去或少去有活禽的環境。
九、專家的預防控制建議
1.盡量避免接觸活禽,更不要接觸病死禽。避免與活的雞、鴨等禽類不必要的接觸,尤其是與病、死禽的接觸。不去活禽市場或者流動攤點購買活禽食用或者回家中飼養,在禁止活禽交易的地區,發現有流動攤販銷售活禽,應及時舉報。
2.選擇購買冷鮮、冰鮮禽類產品。禽感染H7N9病毒后,一般來說并不表現為發病或死亡。因此,表面看上去健康的禽,并不代表就是安全的,接觸活禽或暴露于有活禽的環境,特別是在有疫情的地區購買活禽,將大大增加感染H7N9病毒的風險。應努力改變購買和消費活禽的習慣,選擇正規的超市或農貿市場,購買經正規部門檢疫確認是安全的冷鮮、冰鮮禽類,可以極大降低H7N9病毒的感染風險。
3.生熟分開,燒熟煮透。做飯做菜時,一定要做到生熟分開。雞、鴨等禽肉及其肉制品以及禽蛋等一定要燒熟煮透后再吃。
4.接觸活禽要做好個人防護。從事禽類養殖、運輸、銷售、宰殺等行業人員在接觸禽類時,要做好個人防護(戴手套、戴口罩、穿工作服),接觸后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徹底清潔雙手。鼓勵發展規模化、規范化畜禽養殖,加強生物安全防護措施,嚴格管理,減少H7N9等病毒侵襲機會。農村家禽家畜飼養一定要與居住生活環境相對隔離,避免不同禽畜混養,也不要將外來禽與家養禽混養。發現病死禽要及時報告動物衛生監督機構,以妥善處理。
5.及時就醫。如果出現發熱、頭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適等癥狀時,應佩戴口罩,盡快到醫院就診,并主動告訴醫生自己發病前是否接觸過禽類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是否到過活禽市場等情況,以便醫生及時、準確做出診斷和給予針對性的治療。
6.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咳嗽和打噴嚏時遮掩口鼻,不喝生水。居住、生活環境要注意適度通風換氣。注意飲食和營養,保證充足睡眠,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相關閱讀
- (2016-12-09)廈門進入H7N9禽流感高發季 市民盡量避免直接接觸活禽
- (2016-12-21)廈門發現一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或與陽臺養雞有關
- (2014-04-02)福建省紀委通報3起腐敗案 一官員受賄37萬獲刑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