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行長金墉:發達經濟體對全球化不滿
2016-10-08 15:16:41 來源: 觀察者網
0瀏覽 評論0條
都怪中國?
爭取民主黨候選人提名失敗的桑德斯把自己的競選基調設為批判全球化,聲稱全球化掏空了美國中產階層。
更說明問題的是,克林頓女士似乎在這個問題上正向桑德斯和特朗普靠攏,對美歐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合作伙伴協議的支持不再那么強硬。
“敵進我退”?
美國制造業的衰落無疑在這紛紛擾擾中起到推波逐浪作用。人們的憤怒是明確的、真實的;美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1999-2011年間美國制造業工作職位減少了600萬。
更有研究顯示中國的崛起跟美國的衰退就如鏡像一樣相伴。
但是,美國制造業工作流失,部分原因是生產業務外包,以及自動化程度提高和生產流程效率提高。
學者指出,所有的國家都有被科技進步淘汰的輸家,電話接線員、銀行柜員,都是敗在科技進步腳下。美國的問題在于那些敗給科技進步的人群沒有得到足夠的社會福利或再就業培訓等幫助。
有些地區先天條件不利于新興產業的崛起,也不利于能夠帶來大量就業的產業興盛。
現實是,過去十年左右,歐洲、美國和日本的家庭收入都沒有增加,大家都很不滿,最容易找到的泄憤對象就是外國、外國人。
“都要怪中國”
反全球化的政治思潮隨之興起,恰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造成國際貿易增幅減半,兩者相輔相襯。世界貿易組織數據顯示,今年全球貿易擴張速度預計將只有1.7%,而2012-2015年期間平均年增幅是3.2%,1986-2008年間平均增幅6.5%。
這將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貿易滯脹。
特朗普誓言要對中國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
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降溫和歐元區政治經濟困局也是貿易滯脹的部分原因。
與此同時,貿易保護主義在世界各地都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抬頭,因為各國當政者在民粹主義壓力下推出貿易壁壘措施來保護本國企業免受進口貿易沖擊。
當然,經濟學家不無憂慮地發出警告,對政客和決策者來說,面對民眾怒火,保護主義措施顯得很有魅力,但最后消費者要為此付出高昂代價。
攻擊與反擊
壓力都是雙向的。反自貿和全球化的浪潮也不會暢行無阻。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本周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開年會,就把制訂對這一潮流的反攻計劃列入議程。
1990年以來,全球11億人脫離赤貧。世界銀行搬出一組數據顯示,世界上最窮的40%的家庭,2008-13年期間收入不減反增。
也有跡象顯示,發達國家和國際政壇精英中已經有一種清醒的認識,即收入不平等和經濟滯脹,不管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都必須正面迎戰。即使只是出于維護自身政治生命的考慮。
誰受益是關鍵
然而,診斷容易,處方卻不那么容易開,實際操作也不那么容易。
歸根結底,總有人會成為科技進步的犧牲品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郎教授點出了問題關鍵:全球化的絕大部分收益,在各個國家里能夠分享到的只有一小部分人。
所以,全球化有益無益不是問題,很顯然它是有益的,關鍵在于誰享受到了這些好處。
一旦全世界的家庭收入都提高了,經濟增長打破了貿易滯脹的僵局,那么民眾的憤怒可能會消散。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貿易專家哈夫鮑厄說,要化解這些問題,就需要提振全球經濟。各國政府需要拿出財政刺激措施,提振本國經濟。
反全球化反國際貿易陣營,他們可能覺得看到了戰績。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的貿易談判目前似乎都陷入了僵局,新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數量減少。
傳承了幾十年的自由貿易共識被反對自貿的不諧和聲勢包圍,來自政壇左翼和右翼的聲音質問全球化的益處,不滿情緒在世界各地找到了廣泛基礎。
但是,全球化也許正處于八方來襲的困境,但全球化的倡導者在堅守陣地,聲稱讓反全球化陣營閉嘴的釜底抽薪之策只有一個,就是推動全球化復興。
相關閱讀
- (2016-03-24)世行批準貸款5億美元用于京津冀空氣污染治理
- (2016-08-10)世行員工聯合會逼宮金墉:換個不是美國人的來當行長
- (2016-08-24)天大的好消息來中國了!好多中國人還沒搞懂
- (2014-10-09)IMF圖解:中國已成世界最大經濟體
- (2014-06-18)農行原副行長楊琨受賄案開審 被控受賄3千余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