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三省經濟增長持續排名墊底 靠什么拯救東北經濟

2016-10-08 15:02:29 來源: 財經

0瀏覽 評論0

央企改革是核心

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國企改革是新一輪振興東北的關鍵所在,遼寧省社科院副院長梁啟東也表示,東北國企改革的核心是央企改革。

央企的主要特點是塊頭大,占用社會資源比例大。在東北三省,央企無處不在,地位舉足輕重。統計數據顯示,現在東北總共有央企3180多家,總資產約4.6萬億元。在去年GDP增速排名最末的遼寧省,央企就有1751戶,占遼寧工業40%。吉林的工業主營業務收入90%來自央企,跟地方無關。

東北的央企大都集中在過剩行業,像鋼鐵、水泥、煤炭、石油煉化等傳統支柱產業,有近一半的生產線都是停止工作的,如此嚴重的產能過剩情況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隨著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加,央企經營狀況不斷惡化,到去年東北的央企已經整體上處于虧損的狀態,而其中不少央企都可以歸入“僵尸企業”之列,靠政府補貼勉強維持。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上半年曾在東北三省做過調查,發現“僵尸企業”的問題在東北尤為突出,僅在遼寧無資產、無生產、無償債能力的“三無僵尸國企”就高達830余家,而其中絕大部分又都是央企。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肖若石告訴《財經》記者,在東北這種采取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區,普遍存在金融抑制問題,隨著央企僵尸化日益嚴重,這一問題更為突出。用大量的政府補貼和銀行貸款去維持“僵尸央企”,已經不是扭曲資源配置,而是在白白消耗資源。

在東北長春、鞍山、大慶、遼陽等市,一個城市的經濟往往依賴一家央企,而且都是重工業,因此,在東北地區處置“僵尸企業”的難度要遠遠大于其他地區,主要是因為東北的“僵尸央企”尾大不掉。 東北的這些壟斷性央企,是當地的經濟支柱,并且承擔了大量的社會職能。國家投資往往是一個項目就是上百億元,對地方GDP有明顯的拉動作用,但是一旦這個央企衰落了,就是一個巨大的窟窿,想要關停并轉這些“僵尸央企”,將會付出較高的改革成本。

2015年底東北主要城市沈陽、長春、大連、哈爾濱的房地產去化周期分別是18個月、15個月、29個月、28個月,是全國50個主要城市中去化周期最長的4個城市。可以說,東北三省是全國去產能、去庫存壓力最大的區域。

對于如何盡快化解鋼鐵、煤炭等行業的過剩產能,消化房地產庫存,肖若石分析表示,供給側改革是一個長期性的任務,“去產能、去庫存”不能一蹴而就。從現階段來看,東北地區“去產能、去庫存”已經取得了一些效果:從去產能看,去年大慶油田減產近150萬噸、鞍鋼減產276萬噸,東北兩大支柱產業的減產幅度均在該行業排名首位;從去庫存看,沈陽、長春等出臺了多項去庫存的刺激政策,現在東北幾座大城市的房地產去化周期已經有所下降。

目前東北正在加快對國企改革的探索。遲福林近期提出建議,東北老工業基地應積極申報設立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區,爭取盡快在國企改革的關鍵問題上有所突破。

對于設立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區的目的,遲福林表示,重點是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多種形式使社會資本、國外資本能夠參與國企改革,搞活國有企業;采取兼并重組、債務重組和破產清算等方式,讓“僵尸企業”盡快退出市場;在試驗區率先開展社保體制改革,探索社保稅改革試驗,解決東北地區養老金缺口問題;采取特殊措施盡快剝離企業辦社會、廠辦大集體等國企非主業,扔掉包袱輕裝前行。

民間投資待加碼

在當今中國,哪個地區民營經濟很活躍,哪個地區的經濟就很發達,這方面廣東、浙江等省就是很好的例證。

今年全國范圍內的民間投資整體上都在大幅下滑,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廣東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13.5%,其中民間投資增速達到19.6%;但安徽、四川等中西部省份,民間投資增速卻滑落至6%左右,而東北地區滑落最為嚴重,其中遼寧民間投資是58.1%的負增長。

在7月18日召開的各省市政府負責人促進社會投資健康發展工作會議上,針對上半年各地社會投資、尤其是民間投資的狀況,李克強總理表示,東部地區的社會投資、尤其是民間投資增速都不算低,但許多中西部地區、尤其是東北一些省份民間投資回落叫人揪心。

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強調,必須要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充分釋放社會投資尤其是民間投資的巨大活力。

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專家告訴《財經》記者,按照國務院部署,8月上旬,由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副主任何立峰帶隊,工信部、財政部、人社部、商務部、國資委等部門聯合對東北三省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期間分別召開了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和民間投資座談會。

據肖若石分析,從產業進入角度看,在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重化工業大多具有資金密集的特征,進入壁壘很高,因此新生的民營企業很難從產業內部獨立地生長起來。正是由于這一原因,東北地區非公經濟、中小企業、新興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很不充分,沒有形成產業集群和大中小企業融合發展的局面,經濟缺乏活力。

長期以來,從國家層面到東北地方層面,政府在大力支持央企、國企發展的同時,東北地區的央企、國企對私營企業的擠出現象十分嚴重,大量的央企、國企,不僅壟斷了要素資源,還制約了東北地區整體的市場化改革步伐,使得東北地區的民營企業發展也嚴重滯后。從2003年到2015年間,東北地區進入“中國民企500強”的企業數量從18家減少到9家,而僅僅浙江去年就有超過百家的民營企業名列500強之列。

聶輝華、梁啟東等專家均表示,民營經濟的發展也是新一輪東北再振興成敗的重要所在,僅僅依靠政府加大投資、依靠重振央企、國企,都不能真正實現東北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全面振興。

肖若石提出的建議是,在推進東北央企、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時,加快培育壯大民營經濟和外資企業,尤其是培育一批充滿活力的中小微企業,降低東北央企、國企的比重,盡快實現東北地區企業所有制結構的多元化。

今年3月底,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全國工商聯等部門聯手出臺了《關于推進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改革的指導意見》,確定經過五年左右時間,初步形成具有東北地區區域特色的民營經濟發展新模式,基本建立以“親”“清”為主要特征的新型政商關系,使民營企業的市場經營和投資環境顯著改善。

探索跨境合作模式

劉世錦、遲福林、梁啟東等專家在為新一輪振興東北獻計獻策中,都強調,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擁有良好的工業技術人才與裝備制造業基礎,仍然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劉世錦提出,可以在東北搞東北三省與廣東、浙江、江蘇三省的經濟合作特區,借鑒已有的廣東省深圳市和汕尾市的合作模式,把東南三省的官員派往東北,基本沿用東南三省已有的經濟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政策、規則,不斷優化東北的營商環境。

遲福林也建議在東北建立經濟特別合作區,也是借鑒廣東深圳和汕尾的合作模式、合作經驗,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創新東北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政策和管理模式,與東北地區向北開放的廣闊空間相互融合,探索設立“遼滬特別合作區”、“吉浙特別合作區”、“黑蘇特別合作區”等,打造對外開放的新平臺。

劉世錦、遲福林均提到的廣東省深汕特別合作區,是2011年設立的全國首個特別合作區,位于深圳向東60公里,地處惠州和汕尾的交界處,總面積468.3平方公里,是深圳市和汕尾市共同合作管理的地級市。雙方合作的基本方式是由深圳主導合作區的開發和建設,汕尾主導征地拆遷和社會事務。合作區著眼于承接深圳乃至珠三角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對于劉世錦、遲福林等專家提出的借鑒廣東深汕合作模式,在東北探索設立東北與沿海省份的經濟合作特區,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專家的看法是,現在東部地區需要轉移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現在東北地區主要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兩方面的產業對接存在較大難度。對于西部缺乏產業基礎的區域,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產生的經濟帶動效應會更明顯一些,成本也會低一些。現在東北地區央企、國企產能嚴重過剩,國內的產業空間梯度轉移辦法救不了東北。最好的途徑是盡快融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讓東北的產能走出去,把國外先進的產能引進來。

國家信息中心上半年完成了一份振興東北經濟的調研報告,其中對于東北的對外開放,明確提出,應該重點借助“一帶一路”東風,加大力度培育外向型經濟。

現在恰逢“一帶一路”規劃,將東北三省定位為向北開放的窗口,明確提出要加強東北三省與俄遠東地區綠海聯運合作,構建北京—莫斯科歐亞高速運輸走廊。這表明東北地區的對外開放首次納入了國家戰略層面,東北對外開放不僅僅局限于東北亞地區,開放的輻射半徑甚至可以經中俄高速運輸走廊直達歐洲市場腹地,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加強。

吉林省在不斷加強長吉圖經濟走廊的建設,長吉圖走廊一旦打通,東北的貨物便通過圖們江周邊港口直接進入日本海,這將大大縮短運輸距離,進一步提升東北地區東北亞區域間開放合作的層次與水平。

[責任編輯:陳健]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