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談電價改革:向硬骨頭中的硬骨頭開刀
2016-08-16 14:03:51 來源: 人民日報
0瀏覽 評論0條
在售電端積極探索降成本路徑:一是推動電力直接交易,降低大用戶電力價格。據測算,2015年全國電力直接交易4300億千瓦時,按每千瓦時平均降低5分錢測算,減少了用電成本215億元。2016年電力市場交易規模又進一步擴大,用電成本進一步降低。二是推動跨省跨區電力交易,降低受電地區用電成本。以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組織的“銀東直流跨區送電直接交易”為例,共成交90億千瓦時,每千瓦時降價6分錢,減少山東用電企業支出5.4億元。
在通過改革降低電價的同時,還在優化電價結構上做文章,把取消優惠、跨省跨區電能交易價格下降騰出的降價空間,用于降低工商業銷售電價。初步測算可降價金額為168億元。針對工業企業反映的基本電費過高問題,國家發改委出臺了完善基本電價執行方式的政策,預計實施后用電企業電費支出將再下降150億元。
著力挖潛力,利好政策將陸續推出
如果算總賬,一年多的電價改革使企業用電成本下降了很多。但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電價處負責人說:“我國電力價格仍有一定降價空間,所以我們還在千方百計挖掘潛力,進一步幫助企業降成本。”
比如,商業企業普遍反映電價偏高。對此,這位負責人介紹,從電價結構上看,目前我國農業、居民、大工業和一般工商業的平均電價分別為每千瓦時0.46元、0.56元、0.66元和0.81元,商業企業用電在各類電價中是最高的。解決這個問題,對促進第三產業發展有積極意義。近年來,通過實行工商同價政策,商業電價水平已有較大幅度下降。比如,2015年實現工商同價的貴州,商業電價平均水平從過去的每千瓦時0.95元下降到0.72元,下降了0.23元。對于峰谷分時電價問題,有關部門正在積極研究解決辦法。此外,根據電力市場化進程,鼓勵有條件的商業企業直接參加或委托售電公司參加電力直接交易,進一步降低購電成本。云南、貴州等地開展電力綜合改革試點,廣東、重慶等地開展售電側改革試點,為售電公司代理一般工商業企業參加電力市場交易提供了制度基礎。
據了解,下半年更多降電價的利好政策還會陸續推出。輸配電價改革將繼續推進,目前,成本監審工作組已經進駐18個省級電網和1個區域電網,擬用3個月的時間開展監審,科學核定電網企業輸配電價,進一步降低用電成本。同時,大力推動電力直接交易。如果今年電力直接交易規模從去年的4000億千瓦時擴大到10000億千瓦時,按每千瓦時平均降價5分錢測算,可再減輕工業企業用電支出300億元。在降低電能替代成本、促進節能減排方面,將完善峰谷分時電價政策,擴大棄風電量的省內、跨省直接交易,幫助電蓄熱企業降低用電成本,進而降低包括北京在內的“三北”地區電采暖成本,推進電能替代燃煤鍋爐和散煤燃燒,促進霧霾治理。
改革深水區,小心更要有恒心(點評)
降電價,是一件看起來簡單、實則復雜的事。
從發電端來說,不僅要考量煤、油、氣等化石能源的成本水平,還要考量風、光、水等新能源的成本水平。從輸配電環節看,要考量“過網費”,但如何確立合理的輸配電價標準及核定辦法,是十幾年電力改革一直未能解決的問題。從用戶端看,則要考量居民、農業、大工業、一般工商企業四大塊用戶的平衡。所以,電價改革涉及的問題都處在典型的電力體制改革深水區,是“硬骨頭”中的“硬骨頭”。而且,電力是特殊的商品,其穩定與否關系到經濟、民生等方方面面。因此,從“計劃電”走向“市場電”,步子必須既要快,更要穩。
其實,盤點一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領域,基本上都是要在深水區涉險過關。成敗事關社會穩定,當然要小心操作。但深水區改革也往往觸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成敗更是事關發展未來,所以,攻堅更需要有恒心。就像電價改革,看準方向翻越一個一個小山丘,最后才能登上目標的高峰。
相關閱讀
- (2014-06-16)黨報四問樓市是否會撞冰山:不會斷崖式暴跌
- (2015-02-16)人民日報稱不要夸大經濟通縮風險:央行正在行動
- (2015-05-27)人民日報五問中國經濟 媒體解讀誰是權威人士?
- (2016-01-26)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向中國貨幣宣戰?“呵呵”
- (2016-02-14)人民日報:拿著條子來收錢的企業老板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