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智囊稱改革遇阻:金融工作會議到現在也沒召開
2016-08-05 11:10:39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0瀏覽 評論0條
專訪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 基礎性改革亟待推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提出以來,就已經成為中國改革發展中的“高頻詞”。今年以來,隨著權威人士的文章和訪談陸續發布,以及相關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的召開,改革的“路線圖”已經越來越清晰。
本報記者 劉東 實習記者 李璇 上海報道
7月2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也再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部署。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就當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勢專訪了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他也出席了7月8日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
他認為,此次政治局會議所提出的新思路,一定程度上是回應上半年改革所遇到的挑戰。他指出,現在的問題是很多基礎性改革還未得到推進,在未來的改革中,需要關注改革推進力度的問題。
處理好供給、需求和預期管理三者的關系
《21世紀》:有觀點認為,7月26日的政治局會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方法有一些微調,透露出一些新信號和新思路,對此你如何看?
祝寶良:從這次會議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也就是“三去一降一補”,最后還是要落在改革上,而且是基礎性改革,還有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比如“放管服”,這個大家沒有什么疑問。
比如,國企和金融方面的基礎性改革,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改革不能走到計劃經濟的老路子上,大家一般都會認為去產能去庫存要用一些計劃手段,要用政府干預,但是我們強調還是要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次會議提出的思路其實以前都有,只是外界理解有問題,一說到改革很容易帶有一些計劃經濟的色彩,比如搞產業政策,行政手段也要強化,這個不正確的,改革還是應該要以市場化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21世紀》:你如何看待供給側、需求側和預期管理三者的關系?
祝寶良:以前大家好像把供給端和需求端給對立起來了,現在要改正,只搞供給管理不搞需求管理,肯定是不對的。需求端的改革能夠為供給側的改革營造一個環境,如果理解成搞計劃經濟,或者理解成供給側改革改不動了就搞擴張,這是錯誤的,不能將兩者對立。
去年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以后,一直在強調推進改革,但要將供給側和需求側放在一起理解,不是說供給側改革就不需要擴需求了。
在改革的過程中,傳統產業要淘汰,新產業要起來,經濟增速可能會有一些短期下滑。在這個時候需求端一定要發力,包括需要一些市場化改革和貨幣政策的支持,比如債轉股等等。所以五大任務其實供給端和需求端都涉及到了。
強調管理好預期,我認為還是主要是三方面內容,一是政策要穩定,二是要靠改革,三是有問題大家可以討論,然后去改善。我們說的預期,就是要把問題說清楚,如果還有問題大家可以去討論,把預期基本穩定下來。預期管理可以為供給和需求端的改革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