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都要拉攏美國工人階級 真搞清階級是啥了嗎

2016-07-03 21:33:40 來源: 觀察者網

0瀏覽 評論0

美國民眾惡搞特朗普、桑德斯和希拉里

迷思3:美國階級流動與眾不同

美國建國伊始,政治家就承諾,整個社會不因階級出身而聯接彼此。杰斐遜曾說過,美國“沒有貧民”。為了打壓赫魯曉夫,時任副總統的理查德·尼克松1959年時宣稱,美國是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甚至現任總統奧巴馬都說,一代比一代富有是美國夢的“核心所在”。

的確,美國人非常自信,能夠比別國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然而,事實卻是,與其他發達國家相較,在美國更難跨越自身階級;像日本、德國和澳大利亞,則很可能發生階級流動。1962年出版的《另一個美國》一書中,有社會主義傾向的作家邁克爾·哈里頓(Michael Harrington)便寫道,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投錯了胎”。

迷思4:只要天賦和努力,就能跨越階級障礙

老早之前,作家霍雷肖·阿爾杰(Horatio Alger)就說過:在美國,成功者不問出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也隨之起舞:“通過艱苦卓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甚至連最窮的人都能成為中產階級或者更上層。”

不過,現實中,卻很難提高你的工資水平。在像亞特蘭大、紐約和華盛頓這樣的城市,出身貧苦的孩子想要一生顯貴的幾率不到10%。在這個國家的其他城市,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

造成這樣現象的原因很多。我們的教育基金系統將不平等永久化。來自貧苦家庭的孩子只能接受質量差的教育,更少獲得致富的機會。結果就是,他們不大可能走入大學,也就拿不到學位。數據顯示,與來自收入在12萬美元以上家庭的孩子相比,來自收入低于2萬美元家庭的孩子在SAT上表現得更糟。

社會學家還發現,通過考察父母的財富,可以預測孩子未來的收入水平。富有家庭更有可能占有地產并留給后代。在美國,持有地產是最有效的保值方法之一。正如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勒茲在《分水嶺》(The Great Divide)一書中所言:“美國不再是充滿機會的樂土……從更大范圍來看,美國夢不過是幻覺。”

迷思5:階級剝削不如種族歧視重要

這是一種常見的說法。桑德斯今年春天在一次辯論中表示:“如果你是白人,你無法體會住在貧民窟是什么感覺,你也無法體會到什么叫兜里沒有錢。”其他評論也聲稱,黑人中產階級比窮苦白人過得還要慘。

大錯特錯!美國長久以來就對窮人不夠友好,根本不分什么種族。吉姆·克勞法就同樣剝奪了窮苦白人和窮苦黑人的選舉權。在新政階段,南方政客便拒絕給予農場工人社會保險,完全不分什么白人黑人。直到今天,我們的稅收政策也對窮人不利。2009年,最富有的“1%”只繳納收入的5.2%入國庫,而20%的窮人卻要把收入的10.9%上繳。

階級權力存在多種形式,其中一種便是挑起對下層階級的仇恨。1790年,時任副總統約翰·亞當斯便寫道,美國不僅需要緊追猛趕,還需要“存在一群處于最底層的人。”175年之后,時任總統林登·約翰遜得出了類似結論:“如果你讓底層白人相信,他們比最優秀的有色人種還厲害,他根本不會注意到,你從他的錢夾子里抽錢了。對啦,讓他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就會為你傾其所有。”

編譯/觀察者網 馮雪

[責任編輯:陳健]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