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鋼曾“反抗”與寶鋼重組:鄧崎琳落馬掃除人事障礙
2016-06-29 15:10:50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0瀏覽 評論0條
在長江證券鋼鐵行業研究小組的一份最新專題研報中也指出:任何改革都并非一帆風順,各方利益難以調和導致重組失敗的教訓比比皆是,同一控制主體下企業合并因涉及利益方較少而相對更容易實現,因此,阻力越小的領域越容易推進。
當前國資委旗下隸屬的鋼鐵行業央企只有寶鋼、攀鋼和武鋼三家企業,但攀鋼此前已完成對鞍鋼的重組。
寶鋼與武鋼重組,除了國資委層面的政策需要外,更重要的是企業自身的經營壓力。武鋼集團發行的2015年第二期中期票據募集說明書中透露,2012年-2014年年底,及2015年3月末,公司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6.47%、66.95%、62.58%和62.87%。流動比率分別為0.59、0.57、0.47、0.49,速動比率分別為0.33、0.29、0.23、0.25。截至2015年3月底,公司短期借款余額為549.32億元,長期借款余額為94.1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34.22億元。
上述時間段內,武鋼集團的流動負債占負債總額的比重分別為82.2%、78.66%、85.34%和84.45%。流動負債占比偏高,面臨短期流動性風險。此外,武鋼集團的存貨周轉率還在下降,上述期限內,因鋼鐵產品需求下降,公司存貨周轉率分別為5.92、6.08、4.2和3.46。
武鋼集團還被視為依靠政府“輸血”補充運營能力。2012年到2014年,武鋼集團收到的政府補助費用分別為9.17億元、7.45億元和5.4億元,占公司利潤總額比重分別達到127.7%、148.41%、104.65%。
而寶鋼集團雖然也承受這種經營壓力,但狀況略好于武鋼。上述公司內部人士指出,同事間早已認識到武鋼集團所處的局面,員工普遍覺得喜憂參半,喜的是寶鋼股份進入后,公司可能在管理方面、業務方面有新的協同效應,提升企業效益。但憂的一面則是,自己還不知道新來的管理者會有怎樣的運營思路,企業將如何變化。“但不管怎樣,經歷了之前的減員風波后,現在大家都有了心理準備。”
管理融合是難點
融合后,一個世界排名第二、國內排名第一的鋼鐵巨無霸企業將誕生。“兩企業重組會產生利好效應。”上述行業人士表示。
而長江證券上述研報中也指出,兩大央企合并帶來很強的規模效應,有助于提升其對下銷售和對上采購議價能力。
該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此前,在取向硅鋼方面,武鋼的市占率高達48%,寶鋼達到32%;在汽車板方面,武鋼占比達15%-20%,寶鋼高達50%;而在家電板方面,武鋼占比較少,但寶鋼達到29%;在重軌方面,武鋼占比達35%,寶鋼近乎沒有此類產品。也就是說,兩者在產品方面還能在家電板和重軌產品方面形成優勢互補。研報指出,尤其是在冷軋產品和取向硅鋼產品中,兩者合并后的市占率將分別達到65%和80%。
但當前的鋼鐵行業形勢下,這種規模和協同效應可能短期內無法發揮。“除了后續公司面臨兩企業的融合需要時間外,鋼鐵行業的不景氣和產能過剩的局面下,會制約寶鋼和武鋼合并后議價能力提升的幅度。
后續的企業融合則是市場更擔心的問題。“武鋼集團建立時間長,具有典型的老國企特征;寶鋼集團則是一家改革開放后設立的企業,其大都引進國外技術和管理水平,更接近國際化和資本市場的運作特征。”上述人士指出,寶鋼集團偏向于日韓鋼企的管理模式,他們以用戶為導向,更加看中技術和研發,在業內起步較早。對于未來的發展思路,寶鋼集團十分清晰,而武鋼集團在老國企的機制下,這些方面優勢不足。因此,后續兩家公司在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的融合,將是一個難點。
相關閱讀
- (2016-09-22)寶鋼武鋼重組已獲國資委同意 寶鋼正式更名“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