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險”會卷土重來?國際投資者最擔心兩件事
2016-06-22 19:05:15 來源: 鳳凰財經
0瀏覽 評論0條
“中國風險”還會卷土重來嗎?戴維斯近日在英國《金融時報》撰寫專欄稱,國際市場曾為中國硬著陸和人民幣貶值深感憂慮,但擔憂最終都未成真。與中國經濟相關的風險是否已經消失?
新聞配圖
今年1月,市場擔憂中國經濟硬著陸,同時擔心人民幣突然貶值,使通縮壓力蔓延到全球所有其他地方。結果這些都沒有發生,全球市場急劇上漲。為何與中國相關的風險突然消失,它們還會卷土重來嗎?
風險減弱的一個原因與中國本身沒有多大關系,而是與美聯儲(Fed)密切相關。在今年2月全球市場暴跌期間,以比爾•達德利(Bill Dudley)為首的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主要成員意識到,美元持續升值導致美國金融環境過緊,于是他們突然采取了更為鴿派的立場。
許多人認為,今年2月底在上海召開的20國集團(G20)會議達成了國際“一致意見”。因此,美聯儲延遲加息,日本央行(BoJ)和歐洲央行(ECB)放棄“貨幣貶值主義”貨幣政策,中國表示不會讓人民幣突然貶值。這一切使全球金融環境放松,并在美元疲弱期間安撫了外匯市場。
這種全球金融關系的改善可能不會持久。的確,FOMC開始認識到外國經濟狀況對國內政策的重要性(見大衛•貝克沃思(David Beckworth)文章)。
然而,正如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上周指出的那樣,每當有最輕微的借口,他們都反復回到利率“正常化”的道路上。日本和德國的債市和股市繼續顯示出通縮壓力加劇的所有跡象,這可能迫使央行在不太遙遠的未來出手干預,即便不考慮令人頭疼的英國退歐風險。
中國國內情況如何?這里有一些好消息,還有一些不那么好的消息。
先說好消息,2016年政策平衡大體轉向有利方向。數月前,我建議中國正確的政策組合應包括6個關鍵要素:加快關閉制造業過剩產能;緊急清理銀行業體系;放松貨幣政策;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力度;讓人民幣有序貶值;以及繼續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