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苦寨坑商周原始瓷窯址 填補陶瓷考古史空白(視頻)

2016-01-19 08:50:00 來源: 今日泉州網

0瀏覽 評論0

震撼--壓壓疊疊原始瓷窯址

“很震撼!”年過古稀的王莉英站在苦寨坑上,面對的是壓壓疊疊的9座窯爐遺跡,她一連用了“很感人”“很重要”“很有意義”等來贊譽這新發現。

“土與火的藝術”永春苦寨坑原始瓷窯址或可追溯至商周

眾專家在介福鄉政府展廳觀摩標本(康慶平 攝)

“土與火的藝術”永春苦寨坑原始瓷窯址或可追溯至商周

王莉英正在觀摩標本(梁白瑜 攝)

“2014年10月發現,2015年11月下旬開始發掘,至2016年1月中旬發掘總面積235平方米。”福建省博物院副研究員羊澤林參與了苦寨坑窯址的發掘,他說,目前已清理出的窯爐均為穴式龍窯,長2-4米,寬1-1.2米,窯爐火膛處左右壁有圓弧狀和“凸”形兩種,窯室平面呈長方形。窯底較平,大部分鋪砂,坡度在10度以內,燃燒部分位于窯室前部,窯尾均已坍塌,未發現煙囪。而窯壁燒結層較薄,厚度僅2-5厘米。“幾乎所有窯爐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晚期窯爐或人類生產活動的破壞,但大部分窯爐結構保存較好。”

“與浙江古窯址比較來看,永春苦寨坑窯址有明顯的地方特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元甫說,它的個性明顯,比如位置較高,窯室比較窄,長度稍短,火膛突出。這是繼武夷山竹林坑古窯址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發現,令人激動,對南方原始瓷的空間布局研究有重大意義。

“此次,考古發掘出土大量陶瓷器標本及一件石器,陶瓷器中絕大部分為原始瓷和窯具。原始瓷器形有尊、罐、豆、缽、紡輪等。器物均采用貼片法分段制作,再粘接而成,多呈灰色或黃白色,胎土大多較細,質地堅硬,也有一部分因火候低致胎質松軟。”泉州市博物館研究員陳建中說,釉多呈青灰、青綠色,部分略偏褐或泛黃。裝飾上采用刻劃、拍印、戳印、堆貼、鏤空等手法,紋飾有弦紋、網格紋、條紋、戳點紋、鼓釘紋、幾何紋、云雷紋、水波紋等,還有一系列的紋飾組合,如弦紋、戳點紋、幾何紋組合;網格紋、弦紋組合等。

[責任編輯:盧僑生]

相關閱讀

永春醫生藏萬件非遺文物 四處奔走籌辦私人博物館

永春醫生收藏萬件非遺文物,目前四處奔走籌辦私人博物館,藏品包括民國永春商務分會成立時孫中山批令...更多

2014-04-19 09: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