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臺商投資區:構建臺灣人才高地 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泉州臺商投資區:構建臺灣人才高地 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本刊記者謝玉燕 特約記者郭慧杰
近年來,泉州臺商投資區立足國家級臺商投資區的功能定位,通過加快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充分發揮“五緣”優勢,堅持“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同步并舉,實現團隊式引進醫療專家、企業管理顧問團、農業技術交流和技能大師等臺灣人才隊伍,集聚臺灣人才241名,扎實推進對臺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廣開渠道聚英才
創新引領,開放崛起,關鍵在人才。泉州臺商投資區作為泉州市唯一的“國字號”臺商投資區,承擔著泉州經濟發展新引擎的作用,比任何時候更渴望人才、需要人才。
那么,怎樣才能吸引諸多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在臺商區落戶,留下?近年來,臺商區堅持以引進急需緊缺人才為突破口,圍繞臺商區發展的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創新引進模式引才引智。
首先,臺商區發揮臺資項目的聚才效應,抓住力達機電、鉅閩機械和天一機械等項目建設投產的重要節點,組織我區機械裝備及電子行業企業家赴臺招才,捆綁式引進臺灣裝備制造業人才32名。借助洛陽橋海絲申遺項目,開展洛陽古街“三留一活”振興行動,引進臺灣“打開聯合”文化創意人才團隊8人。
同時,臺商區還通過舉辦泉臺人才項目交流對接大會、兩岸醫學檢驗人才交流論壇、兩岸青年人才就業創業論壇和兩岸雕藝人才技能大賽等活動,累計邀請兩岸人才900余人出席活動,引進臺灣人才30余名,累計評比出國家級、省級大獎62人次。組織區農業科技園區、德潤醫療產業園和華光文博園等單位,集中開展“人才招聘臺灣行”活動,以短期聘用、技術外包和企業顧問等方式,柔性引進臺灣專才。
不僅如此,臺商區還發揮中國海峽人才市場、兩岸金橋等知名人力資源機構的優勢,共享惠臺政策、人才供需等信息,為兩岸人才交流、產學研合作及學生實習就業牽線搭橋。推動高品醫學檢驗實驗室、凱力美醫療器械和頤和醫院與臺灣104人力銀行、1111人力銀行達成長期合作協議,借助臺灣人力銀行定期發布人才需求。
搭建平臺促發展
如果說拓寬渠道,是臺商區加快人才聚集的“妙招”。那么,搭建平臺,則是臺商區開展人才工作的又一“訣竅”。
早在幾年前,臺商區就致力打造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建立派頓(中國)有限公司、力達(中國)機電有限公司和福建省文松彩印有限公司等5個市級大學生見習基地,鼓勵區內企業優先聘用臺籍學生,經認定為區級“臺灣人才”的給予接收企業3-5萬元不等的聘用獎勵,給予臺籍學生為期36個月1000-3000元不等的生活補助,推動臺籍學生來區就業實現常態化。設立大眾創業發展基金,兩度出資500萬元分別與泉州銀行、農商行和信用社建立“基金”金融業務合作,銀行按1:20的比例配套大眾創業貸款風險資金1億元,為臺灣青年人才項目提供最高不超過30萬元的金融服務。
同時,臺商區還致力打造臺灣農業技術交流中心。充分發揮泉州市農科所和區農業科技園區內謝華安院士工作站的科研力量,培育了“香藥產業化研究開發”、“無抗生素肉鴿健康養殖系統技術移轉”等兩岸專家合作項目,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專利,企業獲評國家級龍頭企業,園區被評為首批國家級星創天地。定期邀請臺灣農業專家來園區舉辦輔導講座,力爭把市級人才工作直接聯系點建成兩岸農業技術交流的示范園區,目前園區共集聚臺灣農業科技人才13人。
此外,臺商區還致力打造臺灣醫療產業人才高地。依托德潤醫療產業園,成功引進了高品醫學檢驗實驗室、凱力美醫療器材和泉州頤和醫院等臺資企業,以企業為主體捆綁式引進臺灣人才臺灣醫療人才38人,其中博士10人、碩士16人。支持園區企業組建新型研發機構、專家工作站等平臺,對新認定的市級以上平臺給予3-50萬元不等的建站補助資金,高品醫學檢驗實驗室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福建省新型研發機構、泉州市專家工作站。
創優環境重歸屬
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近年來,臺商區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以事業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使“候鳥式”人才迅速轉變為“棲鳥式”人才,讓來到臺商區的人才真正擁有歸屬感,產生別樣的“親情”。
為了改善人居環境,臺商區集中力量建設臺灣人才公寓、頤和醫院、湖東學園、葳格國際學校和海絲藝術公園等,探索建設人才村、科研園和人才療養院,不斷改善人才生活條件,提升新區“顏值”。設立海絲閱讀空間、海峽兩岸青年三創基地和德潤產業園等7個“人才之家”,開展“夢想起航”臺灣青年文化沙龍、臺灣人才就業創業座談會等活動20余場,豐富臺灣人才的業余生活。
不僅如此,去年5月,臺商區還在區行政服務中心設立臺商臺胞服務中心和臺灣人才服務專窗,選派臺灣人才服務專員,建立起“需求收集、專人指導、辦結反饋”的服務機制,為臺灣人才開通行政審批直通車,打通臺灣人才服務最后100米。“政府重視人才,是人才‘發光發熱’的動力,這幾年在海東得到了一些幫助,這對我們這樣的高新企業來說,尤為重要,同時也增強了企業發展信心。”在臺商區成長、發展起來的高品檢測實驗室的何國鼎告訴記者。截至目前,服務窗口共受理臺灣人才申報人才獎勵項目94人次,政策咨詢38人次。
更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臺商區成立大陸首個臺資企業工會聯合會,在全國首創選舉出臺灣人才擔任臺資企業工會聯合會主席并兼任區總工會副主席,吸納臺灣人才近100人入會,不斷增進臺灣人才對大陸的認同感和向心力。
除此之外,臺商區啟動對臺交流“五百工程”,開展教育、文化、醫療、科技、農業五大領域對臺人才交流活動,給予參訪交流的臺灣人才往返交通和食宿補助。經認定為區級“臺灣人才”的,給予逐年返還個人所得稅的區級地方留成部分的60%、提供一次財政補貼的免費健康體檢、子女可優先就讀區內優質公辦學校和允許申購一套住房等政策支持,切實解決臺灣人才后顧之憂。同時積極開展“創業新區·人才港灣”專項宣傳活動,營造有利于臺灣人才價值實現的社會氛圍。
不難看出,在引進臺灣人才上,臺商區走出了一條特有的新路子。這正是臺商區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努力把福建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的號召,在引才育人、激發活力和打造臺灣人才工作品牌上先行先試、持續發力,增進臺灣同胞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