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坑港市遺址:面紗漸褪漸驚艷

2017-03-07 11:13:08 來源: 泉州企業家雜志

0瀏覽 評論0

那些街道兩旁的古大厝,除了少數以外,它們的另一層“身份”,逐漸從從村里老人的口中、從各種歷史資料中、從土坑舊族譜中、從口口相傳的傳說和諺語中“顯山露水”,帶著濃厚的海洋貿易氣息氣息迎面撲來:船舶鐵件商行、西洋鐘表商行、染布坊、煤油燈商行、海貨商行、萬捷十三行、典當鋪……

為土坑港市“正名”后,林進輝等人沒有就此罷休,他們繼續探尋:海商聚落的原住民是誰?是原來大家認為的農耕人家嗎?與現在土坑村的劉氏居民有血脈傳承的關系嗎?

就在疑問縈繞在大家心頭時,一部300多年前的《劉氏家規》、土坑舊族譜“劉氏三支船隊”的記載以及劉氏先祖居住地“專用碼頭”的接連發現,再次讓所有人豁然開朗。

泉港區后龍鎮黨委副書記劉宗強介紹,去年初,在一次中紀委主辦的“尋找中國家規”活動中,在土坑村發現了《劉氏家規》,該書是用宣紙線裝的,成書于清光緒年間,由劉氏族人劉席珍和劉璋用小楷手抄,總共有25條,據其記載,“劉氏家規”早在清康熙年間便開始傳承。

《劉氏家規》證實了劉氏家族是土坑大厝聚落的居住者,而“劉氏船隊”記載的發現則證實了他們同時也是開創土坑港市的海商群體。

土坑舊族譜載:明清時期,土坑村海貿空前發展,形成了三支海商船隊,劉端弘船隊擁有20艘三桅洋船,其長子劉建珍擁有18艘,劉端山、劉建布則有16艘,商船主要停靠在土坑的峰尾、沙格兩澳,海路走廈門、寧波、臺灣及日本琉球、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等。

另外,林進輝等人在土坑劉氏先祖居住地莆田秀嶼區東莊鎮前云村,發現了名為“十八階”的劉氏家族“專用碼頭”和三列帶有門面的古厝斷壁,進一步說明了劉氏家族從事海洋貿易的家族傳承。

詳實資料與實物遺存的不斷涌現,為海商家族聚落“向海而生”和“文商并重”的海洋文化傳統提供了確鑿證據,土坑也因此讓世人再次看到了它更多的內涵。

全民動員追本溯源:始于明乎?有宋井

聚落“正名”了,“主人”也清楚了,然而,新的爭議又出現了:根據族譜,土坑劉氏家族是始于明永樂年間已確切無疑,不少人又認為,根據當年流傳至今的傳說,土坑劉氏的起源年代更加久遠,但因無實物證明,這種說法只能止步于傳說。

相傳,聚居土坑的劉氏家族先祖劉宗孔是從莆田遷來的,那是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生活所需,劉宗孔只得向世居土坑的同宗劉駿族人借火借水,水正是從門前的那口八角井里取的。此后,劉氏家族駐居土坑并繁衍生息,目前保存至今的古大厝群落就是劉氏家族在600多年里逐步形成的。

專家們深知,假如后者成立,即土坑劉氏家族從明代之前便開始形成海商傳統,這在全國范圍內都是少有的,莫非土坑真的可以讓他們再次怦然心動?他們繼續探求著,樂此不彼,他們相信,也許下一步就能與“真實的土坑”撞個滿懷。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口宋代古井的“顯山露水”,讓他們頓感,所有的付出都沒有白費。

古井被發現于土坑南埕外的雜草叢中,一番披荊斬棘后,出現眾人眼前的古井口緣呈圓形隆起,從井口往內望,井水深幽,一個細心的工作人員還發現:由井水框出的井壁,依稀呈八角形。

通過對古井的巖石腐蝕度、形態特點等細究后,專家們一致認定:這確鑿無疑是一口宋代古井!

這一發現讓所有人振奮不已,他們想起了土坑村那些口口相傳的傳說和俗諺。

俗諺唱道:“前埕劉駿,土坑無份”,意思是:原來住在前埕的劉駿,因為后世遷居別處,與土坑沒有什么關系了。

傳說、俗諺、前埕劉駿、明永樂二年、劉宗孔借水……諸多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構件”,因一口宋代八角井,對上了號,“榫卯”在了一起。

林進輝等人知道,這意味著早在劉宗孔家族之前,劉駿家族已在土坑村聚居,這個年代至少從宋代開始,也就是說,土坑劉氏家族傳統延續了至少1000年以上,比之前考證的600年,往前推了400年!

這一發現再一次讓世人對土坑刮目相看,至此,土坑終于掀開了最后一層面紗,一個擁有千年不間斷的海洋文化傳統的傳奇家族,逐漸撥開歷史的迷霧,展現在世人面前。

泉港人慶幸,由于他們追求真知的堅持和決心,才沒有與土坑港市遺址這一枚“海絲遺珍”擦肩而過。

土坑港市遺址因“保存較好的歷史傳統風貌”、“內容翔實充足的文本資料”和“千年不間斷的海商家族傳統”等三方面的疊加無可辯駁地成為了海絲重要史跡之一。

泉港再一次行動起來:海絲土坑港市遺址環境整治提升小組成立、下設諸多小組、財政撥款、企業家捐資護遺……

隨著古大厝修繕工程的啟動和港市商鋪復原工作的展開,逐步恢復歷史本來面目的土坑靜靜地等待著世界的檢閱……

[責任編輯:陳玉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