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平:抓住機遇 改變人生
突出的工作能力、可觀的收入、不愁找不到工作的優越感,劉會平的日子過得頗為“滋潤”。然而這一切,被2006年廣交會上的一次偶遇打破了!在廣交會上,劉會平遇到一個在德化做陶瓷的祖籍江西的冉總。相同的成長經歷,而今對方已與多年的職業經理人生涯訣別,自已創業辦廠,加入了“創業大軍”的洪流中。
10年執著創業
從廣交會回來,劉會平的“滋潤”生活被徹底打破了,自己該往何處去的問題,時常困擾著他,想想自己,38歲的他已不年輕,雖然已是公司的常務副總,但也已是人近中年了,打工生涯“天花板現象”就在眼前。然而,12年的工作積累,自已在技術、經驗、人脈上也具備了“技而優則創”的創業條件,仔細分析了利弊,幾個月的前思后想,2006年11月,劉會平終于下定了創業的決心,以10萬元的起步資金成立了泉州藝通箱包有限公司,并在30個工友的友情支持下開始了創業生涯。
創業初期劉會平也面臨著重重困難,缺乏資金、市場基礎薄弱、抗風險能力弱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劉會平沒有灰心,他將自己創業的前3~5年定為“過坎階段”,“什么是門檻,過去了就是門,過不去就是檻。”
創業之路比預想的還要難走。他曾因發不出工資而有過放棄的念頭,也曾因長期的資金短缺恨不得將一分錢磨成粉來用,他還曾經歷過因社會經驗不足2010年受國際市場的影響,600萬元的產品積壓在倉庫,更讓他措手不及。為了保證信譽,他千方百計籌措了200萬元支付了供應商的貨款……
當你遇到困難時,個人的品德、誠信就顯得很重要,人脈就是錢脈,劉會平深有感觸,他介紹說,打工生涯中,他結交了一些好朋友,當郵儲銀行推出聯保貸時,劉會平抓住機會與朋友的工廠一起聯保貸款,很快便購買了土地,蓋起了廠房,生意因此也越做越大,越做越順。
談起成功的秘決時,劉會平認為:“其實成功沒有秘訣,認準了路就堅持一直走下去。”當職業經理人“領工資的”到企業老板“付工資的”角色轉變時,工作狀態、工作心理也大不相同。職業經理人遇到困境時大不了可以選擇逃避,但創業成為老板后,就別無選擇,再大的困難,也只能選擇“拼了”。
目前,劉會平創辦的企業已初具規模,年產值8000多萬元。為了今后5年時間里能在國內市場占領一席之地,劉會平得不斷加大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力度,因此,他又向郵儲銀行惠安支行提出了貸款申請。劉會平覺得資金是支撐創業的根本,創業初期,30萬元的資金只能做到300萬元的價值產品,現在800萬元的資金就能做到8000多萬元的價值產品。由于自己仍處于創業初期,對于貸款利息的高低比較在意,郵儲銀行貸款利率低,放款時間快,比較符合企業需求。相信在郵儲銀行的鼎立相助下,劉會平的企業能迎來轉型改革的二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