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不要讓創新成口號
泉州企業家雜志(記者 吳沿)借著最近的“英國熱”,化用英國作家狄更斯的那段名言來說說眼前的事: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期,也是一個最好的時期。
當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微觀企業普遍困難,經濟新常態,還是有些令人難以適應,甚至束手無策,措手不及。從這個角度看,這無疑是個最壞的時期。
然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困境中的人們,沒有甘心就此倒下,沒有甘心就此放棄,普遍困難之下的泉州企業、基層政體,仍在想方設法走出困局。而今的苦苦掙扎,自我否定,甚至徹底巔覆,猶如琵琶行至“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的絕地。但要知道,就在這“別有幽愁暗恨生”之時,卻恰好就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之際,待他日“銀瓶乍破”、“四弦一聲”,必會“如裂帛”般振聾發聵,驚世駭俗,令人側目。從這個角度看,掙扎的現在,恰是最好的時期。
當然,銀瓶不會自己乍破,沒有苦苦的掙扎與洗禮,“四弦一聲”亦不會自然而然地來到。在與新常態的短兵相接后,人們的心理已從最初的心存僥幸,到現在的理性正視,雖然同在新常態的陰霾下,但心態、理念、思維方式、行事方式已漸漸變化。不論人們愿意不愿意,大家都不得不接受“再走老路沒出路”的現實。
駕輕就熟的老路走不通了,新路又還需探索,這樣的糾結,誠是多年未遇了。然而,不論人們接受與否,情愿與否,人們都清醒地意識到,唯有創新、唯有更新、唯有求新才是出路。從某種意義上說,明白了這個道理,新常態以來經歷的種種糾結,也算是值得的了。
企業要創新才有出路。基層也要創新。
制度經濟學家告訴我們,在經濟理論三大傳統柱石(天賦要素、技術和偏好)之外,制度已經成為第四大柱石,且至關重要。有效的制度,不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它是身在其中的人們對制度變遷的需求與對制度變遷的供給相互作用的結果,有效制度的形成需要耗費時間、智慧和精力,是參透各方利益多重博弈的結果。轉型的實質,就是制度的變遷和制度的創新。
國家層面在推出頂層設計的同時,仍舊強調,全面深化改革任務越重,越要重視基層探索實踐。鼓勵基層改革創新,推動改革落地生根,著力解決改革方案同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利益調整中的阻力問題、推動改革落實的擔當問題,把改革落準落細落實,使改革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
制度是社會的激勵機制,合理的制度安排,常常能讓難事變易,曾幾何時,泉州亦用制度創新解決了許多難題。比如,在全國率先推出的流域上下游補償機制,數億元財政資金的上下游轉移,換來了全境水流域環境的大為改善。這一做法甚至上升為經驗,在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