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夷新張力——武夷山市探索經濟新常態觀察

2015-09-08 16:32:22 來源: 泉州企業家雜志

0瀏覽 評論0

武夷新張力——武夷山市探索經濟新常態觀察

改造后的大安村中央蘇區紅軍街。陳玉玲/攝

  遠古時期彭祖開山治水的傳說早已無處考證,然而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武夷山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居中國一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后的“閩越族”文化,綿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

  朱熹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是孔孟之后最偉大的儒學大家。武夷山與朱子理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朱熹從14歲起,在武夷山從學、著述、授徒、生活50多年,朱子理學在這里萌芽、成熟、傳播。在朱熹影響下,歷代理學家在武夷群峰之麓、九曲溪畔,建書院、設學堂,使武夷山成為道南理窟和儒教名山。

  武夷山儒、道、佛三教同山。儒家學者在此倡道講學,理學思想就地萌芽發展;此地是道家“洞天仙府”,名列道教第十六洞天“升真元化洞天”,宋代名道白玉蟾曾任武夷山止止庵住持;此地是“佛國僧鄉”,是佛教“華胄八名山”之一,高僧大德層出不窮。

  近代的武夷山是老革命根據地、原中央蘇區縣。中共閩北分區委、閩北分區蘇維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閩浙贛省委先后在紅色首府大安、紅色都城坑口誕生,直接隸屬中共中央管轄。武夷山還是閩贛革命根據地之一,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重要始發地,四渡橋阻擊戰,是第五次反圍剿的重要戰役之一,閩浙贛蘇維埃主席、紅十軍團司令員、政委方志敏、閩浙贛省委書記、新四軍創始人之一黃道、紅軍挺進師長粟裕將軍以及曾鏡冰、彭雪楓、肖勁光、蘇振華、黃立貴先后在這塊紅土地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皖南事變被俘將士在武夷山舉行震驚中外的赤石暴動。

  梳理完武夷山的歷史與文化,不得不提到武夷巖茶。

  武夷山是中國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武夷巖茶以“香、清、甘、活”而著稱, 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早在十七世紀即遠銷歐洲,也因此成就了“萬里茶道”的國際貿易傳奇。200多年前的“萬里茶道”以武夷山為起點,橫貫亞歐大陸,總長約1.3萬公里,是與漢唐“絲綢之路”、西南“茶馬古道”、宋元“海上絲綢之路”齊名的一條中西方物質文化交換國際大通道。

 

傳承之美

  武夷之美,美在以“活體”傳承。

  每個去過武夷山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武夷山的美,不是被束之高閣的藝術品,也不是隔著玻璃罩擺在博物館里的收藏品,只可遠觀而不可靠近;而是你可以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觸摸、用耳朵去聆聽、用心靈去感受的“活物”。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世世代代的政府和人民,如同進行一場永無終點的接力賽一般,傳承著武夷山的所有輝煌與美好。

  當地人告訴記者,武夷山在抗戰初期的人口為27萬人,而到抗戰結束時,人口只剩下9萬,武夷山為革命事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兩年,武夷山的大安村,逐漸為世人揭開那個紅色年代的神秘面紗。

  大安村位于武夷山市的西北部,福建最高峰——黃岡山南麓。抗戰時期,中央蘇區選擇在此設閩北分區委,使大安成為轄閩、浙、贛部分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2013年,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投入2000多萬元資金,對大安村進行全面改造,將原有分散場館進行修繕、保護、整合,集中展示,并建設或提升閩北紅色首府陳列館、閩北蘇維埃大禮堂等,打造出長約2000米,平均寬約6米的“中央蘇區紅軍街”。

  為增加游客互動項目,大安村排演《四渡橋阻擊戰》劇目,讓游客打印閩北蘇區貨幣、通行證,扮演兒童團員、農會干部,向閩北蘇區紀念碑敬獻花圈、花籃等等,由此豐富參觀內容,增強娛樂性和趣味性,讓各地的黨員干部到武夷山寓教于樂,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漫步紅軍街,到處都是典型閩北風格的建筑,雪白的外墻配上紅色的標語,醒目鮮活;進入大禮堂,正在排練“紅色劇目”的農民們在舞蹈老師的節拍聲中英姿颯爽,讓人仿佛瞬間又回到了那個激情涌動的紅色年代。

  2010年12月,五夫鎮被評選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它的獲評,實至名歸。自古有“鄒魯淵源”之稱的五夫鎮,位于武夷山市東南部,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人輩出。南宋理學宗師朱熹自14歲起在五夫從學、著述、辦學、生活近50年。一代詞圣柳永生于斯,長于斯。

  武夷山市對于五夫鎮朱子文化的保護不余余力,在省委常委、宣傳部李書磊部長多次蒞臨指導下,武夷山對挖掘歷史文化內涵、保護和弘揚朱子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為保證還原古鎮原貌,武夷山市根據南宋風格,推進興賢古街立面修復、路面改造、排污管道治理、三線下地等。

[責任編輯:陳玉玲]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