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溪鎮活用商貿文化 助力村集體與村民增收

2021-07-27 15:11:04 來源: 閩東日報

0瀏覽 評論0

走在柘榮富溪的福溫古道,細聽溪水潺潺,看著來往的游客穿梭在里街、外街,流連于林立的店鋪,仿佛看到了這座古鎮曾經的繁華。

富溪秘密交通站是目前閩東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交通站舊址,當時的逃生通道、臨時住所、臨時會議場所等都得到了較為完整的保留。如今的交通站舊址已成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

依托紅色革命歷史,富溪鎮以富溪秘密交通站舊址為主體,深入挖掘、融合富溪村紅色文化,征集散存歷史資料,整幢修繕提升為“秘密交通站展陳館”,設置地方革命史、秘密交通線2個展陳區,秘密交通站體驗區和紅色課堂。今年以來共接待各地各級黨組織、團體參觀學習60余批3000余人次。

“富溪至明清時期成了福溫古官道上的商貿驛站,并形成了里街、外街繁華的熱鬧街市。我們便立足古鎮商貿文化,積極創建省級商貿特色鎮。”富溪村黨支部書記吳雄英介紹,富溪修繕恢復了農業銀行舊址,建成了富溪銀行博物館,展示各歷史時期的貨幣票據,復原建國初期營業場景,通過實景課堂講解閩東蘇維埃時期紅色金融史、富溪金融史,再現古鎮商貿文化。同時還植入雅舍、茶吧、書吧等,修繕利用里街原有的傳統小吃(扁肉)店,讓游客感受當地特色美食文化。

為做好文化優勢“活用”文章,富溪實行三方共建機制,由富溪鎮黨委政府制定“傳統建筑激活計劃”,村委負責具體實施,鼓勵村民參與共建,探索出一條吸納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新路徑。通過與村民簽訂修繕使用協議,讓傳統建筑的使用權“流”起來,資源“活”起來,對于一般傳統風貌房屋,采取“村民出料、村委出工”的方式修繕傳統瓦房屋頂,目前已完成屋頂修繕32棟。

武陵溪岸,簡約雅致的房屋立面再現了富溪的商貿文化、民俗風情,橋上亭臺樓閣,橋下流水潺潺,行人穿梭來往,仿佛跨過時間走廊,眼前盡是一片繁盛。近年來,富溪鎮以全縣農業農村“2+N”產業發展新格局為引領,立足生態稟賦,將綠水青山轉化為群眾致富增收的金山銀山,把“高顏值”的人居環境轉化為“高流量”的旅游“打卡點”。

街角的人才亭、溪邊的富水園、綠植覆蓋的生態廁所和見證歷史變遷的剪紙館、秤砣館、筷籠館,以及象征平安歸來的歸駟橋,成為了富溪依托安全生態水系景觀工程建設下,綜合提升沿線生態田園風光與村莊人文景觀的“連片風景”。

產業為先謀振興。依靠良好的生態稟賦,富溪壯大生態農業產業圈,推動霞洋村“綠盈鄉村”建設,挖掘山林耕地資源優勢,扶持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種植高山有機白茶500畝、有機稻谷1000畝、油茶2000畝、林下中藥材300畝,太子參示范基地600畝,有效改善山地生態植被情況,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此外,實施嶺后村省級森林村莊提升工程,建設高標準生態茶園基地1360畝,落成生態茶園景觀亭,逐步打造“茶旅康養綜合體”,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2020年茶農戶均年收入達5萬元。

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運營思維必須前置。富溪鎮探索“1+1+N”鄉村振興合伙人梯次合作模式,通過支部領辦企業招募鄉村振興合伙人,以多業主多業態的合伙經營模式,串聯文旅產業鏈。今年以來,接待游客約4萬人次,通過誠信超市、自助民宿等旅游消費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3萬元,有效助力村集體與村民增收。

(記者劉源通訊員游松柏 )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