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大規模老舊小區改造 提升群眾生活品質
2021-07-28 10:36:41 來源: 福建日報
0瀏覽 評論0條
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
去年9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福建省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方案》,提出力爭用3年時間完成2000年前建成、失養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設施不完善、社會服務設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強烈的城鎮老舊住宅小區改造工作,加快推動城市更新。
至2022年,全省將完成62.4萬戶老舊小區改造,預計總投資額200億元,拉動社會投資1100億元。
大規模的老舊小區改造加快推進,顯著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群眾“點單”,解“急難愁盼”
6月3日,福州市鼓樓區省直湖前廣廈社區,小雨中,近百名工人正加緊施工,趕在月底前完成一期共21棟樓的改造。
今年1月,廣廈社區老舊小區整治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批復。項目計劃投資4807.5萬元,由財政撥款,用8個月時間對52棟樓進行改造。
該小區建成于1998年,由于建成年代較久,基礎設施十分老舊,狹小的道路兩旁停滿車輛,更顯擁擠不堪,出租車司機到了門口常常不肯進去。
這個僅有500個停車位的小區,每日擠進了800多部車輛,而小區登記的車輛達2000多部。居民李先生苦笑著說:“回家稍微晚點就沒位置了,只能到處見縫插針。晚上出門只能打車,不然回來車沒處停。”
“社區2000多戶居民對小區改造期盼已久,大家反映最多的問題就是停車難。施工期間雖然更擠更堵,但大家都非常理解和配合。”廣廈社區黨委書記李彬表示,“此次改造的內容包括停車設施、區間道路、雨污管網、安防監控設施等,都是征求群眾意見后確定的。”
負責工程設計的福建西海岸建設設計有限公司設計三所所長謝智勇告訴記者,改造項目對荒廢的綠化帶、居民樓間綠化帶進行整治,通過建設樓間樹蔭停車場,增加了數百個停車位。
廣廈社區,是我省老舊小區改造的典型。
“老舊小區改造不同于新房建設,既要做補齊市政配套的‘加法’,也要做清污清違的‘減法’,要呼應群眾期盼。我省各地在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中,針對居民群眾反映的堵點難點,把最能改善居住條件、最能提升群眾居住品質、群眾問題反映最集中的項目列為優選項目,從急需解決的問題入手。”省住建廳城建處老舊小區改造負責人連正煒說。
群眾“點單”,政府辦事。纜線下地、雨污管網分流、道路和綠化提升、環境衛生整治、立面整治、安防系統、物業管理等居民們“急難愁盼”事成為改造重點,有條件的小區還開展了停車設施整治、安裝充電樁、加裝電梯等方面的改造提升。
傳承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寬敞潔凈的石板路、青磚立面的民國風建筑、刻著福州歷代筑城圖的廣場、懸掛風格統一牌匾的商鋪……漫步福州鼓樓區中山路,令人感受到的是濃濃的歷史文化氣息。
福州城發源地冶山腳下的中山路,集中了中山堂、林則徐出生地、唐代馬球場遺址等多個文化古跡。然而,這條歷史積淀深厚的道路,卻長期淹沒在老舊雜亂的小區、餐飲商鋪中。
2019年,全長710米的中山路被納入拆墻透綠改造。2020年,中山社區被列入老舊小區宜居整治項目。環境整治、老舊小區改造和文化保護同步進行,這個中心城區的老街巷華麗變身——
違章及不協調的建筑、商鋪被一一拆除,6500平方米的綠意處處點綴:街頭小公園及邊角綠地多達18處,種下海棠、朱砂根、茶花等3200多株,部分大樹還將立體化配植上石斛蘭、文心蘭,年底市民就能在這個“花漾街區”盡情賞景;
38棟、969戶的住宅樓,通過路面修復、立面整治、綠化提升、雨污管網修繕、安防改造等工程,與中山路街巷風貌融為一體;
在中山紀念堂附近,修繕的歷史建筑,寬闊、嶄新的廣場,令這個文化景點更加醒目;創新引入各類有聲導覽牌,市民和游客只需輕掃二維碼,便可聽到中山路的歷史名人故事……
“我省在進行老舊小區改造時,注重傳統街巷歷史環境的保護和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對位于歷史城區內臨近歷史地段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通過精心打磨改造選材、造型、色彩、風格等,保護歷史文化建筑,彰顯了城市的文化底蘊。”連正煒表示。
同樣延續歷史文化傳承,讓古厝古跡“活起來”的,還有泉州中山路。
歷史文化名街泉州中山路在改造時,除對道路及兩側立面改造外,還將鄰近的街區納入,對31條背街小巷和14個老舊小區統一規劃,同步設計,按“修舊如舊”原則分步實施,引進業態,發展民宿、旅游,提升古城景觀風貌和居住環境,實現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人留鄉愁”。
智慧賦能,讓生活更美好
智能化改造,讓曾經的老舊小區變身“智慧小區”,大大提升了群眾的生活品質。
在福州軍門社區服務中心大廳,一塊大屏幕“鋪滿”了整個墻面,屏幕上顯示著社區的3D影像圖,大到房屋信息,小到井蓋的實時數據,社區的各類信息,都可點擊查看。
自助報警的燈桿、人臉識別的門禁系統、智能垃圾分類箱、智能鼠類檢測儀……經過環境綜合整治和老舊小區改造,這里已變身全省首個智慧社區,居民們的大事小事,很多都能“智慧”解決。
智慧小區建設,為市民提供數字化、智能化、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
在鼓樓區中山社區,智慧化改造同樣處處可見。路邊的燈桿“暗藏玄機”——通過“多桿合一”,集照明、監控、空氣質量監測、5G網關等功能為一體;點擊“智慧垃圾桶”,社區內的所有智慧垃圾桶使用情況一目了然,有哪個桶傾倒了,垃圾溢出了,各種問題都能通過平臺第一時間調度人員進行處理;社區改造中,通過布設物聯感知設備,實現了社區人、地、物、事、景、組織的智慧化管理與服務。
不久前,社區工作人員使用中山社區數字平臺,對獨居老人用水情況進行查看時,發現低保戶黃依姆家水表情況異常。在電話聯系無人接聽后,工作人員立刻聯系其親屬,一同趕往現場,將暈倒的黃依姆送往醫院搶救。最終,黃依姆轉危為安。
“我們以古厝長制、街巷長制、多桿合一、智慧街區、居民議事廳等多項首創舉措,為社區社會治理科技賦能。”中山社區黨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改造中的省直湖前廣廈社區,也正謀劃智慧小區方案,將為居民提供智慧安防、智慧停車等服務。
“我省老舊小區改造的重點是實施基礎類改造,突出補齊功能性設施短板,有條件的地方推進完善類改造和提升類改造,連線成片推進老舊街區、片區改造。”連正煒表示,我省還將老舊小區改造同“完整社區”和“綠色社區”結合起來,按照“六有五達標三完善”最高標準,即有一個社區綜合服務站、有一個衛生服務機構、有一個幼兒園、有一片室外活動場地、有一套完善的市政設施、有一套便捷的慢行系統,外觀整治達標、公園綠地達標、道路建設達標、市政管理達標、環境衛生達標和組織隊伍完善、社區服務完善、共建機制完善,打造一批高品質社區。
相關閱讀
-
財政每年安排資金超18億元 支持城鄉建設品質提升
為充分發揮專項資金使用效益,提升城市品質和群眾幸福感,近日,省財政廳、省住建廳聯合印發《福建...更多
2021-07-14 10: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