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洽會觀察: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互惠共贏謀可持續發展
9月9日,2019廈門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暨絲路投資大會(簡稱“廈洽會”) 正在廈門舉行,絲路貿易展區展出“絲路”沿線國家特色商品,吸引眾多參觀者。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中新社廈門9月10日電 (閆旭)面對當下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如何實現升級和可持續發展?這擺在了中國各境外經貿合作區的面前。
在9日于廈門舉行的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研討會上,中國國際投資促進會專家委員會境外合作區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方蔚稱,經過十幾年的探索,一個個成功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形成了示范效應,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抓手,在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東道國創造了非常好的社會效益。
今年4月發布的《中國“一帶一路”境外經貿合作區助力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9月,中國企業在46個國家開發建設初具規模的境外經貿合作區113個,累計投資366.3億美元;入區企業4663家,總產值1117.1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30.8億美元。
境外經貿合作區在中外經貿合作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副總經理竇皓認為,境外經貿合作區是中國特色發展模式在境外的一個具體實踐和創新。
對于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升級與可持續發展,竇皓提出了“三三四”的具體策略,即對接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東道國的發展戰略和貿易全球化趨勢;符合中國總體布局、創新驅動發展目標、可持續發展目標;構建公共服務的基礎設施平臺、廉潔高效的軟服務平臺、政策支撐服務的監督平臺、綠色金融平臺。
中國工程咨詢協會副會長陳曉星建議境外經貿合作區緊跟“一帶一路”倡議。同時,他還建議,重視產業鏈招商,培育園區的核心產業;針對中國市場需求,布局優質產品的加工、倉儲、物流園區和以資源開發利用為目標的產業園區;設立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發展基金等。
2013年10月簽約的中國印尼綜合產業園區青山園區,由上海鼎信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逐步構建鎳鐵和不銹鋼生產、加工、銷售的產業鏈,已發展成擁有海陸空立體運輸通道、生產和生活配套設施完備的現代化大型工業園區。2018年,該園區不銹鋼粗鋼產量929萬噸,鎳金屬產量26萬噸,銷售收入2265億元人民幣。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后,產業鏈加快走向全球化。”上海鼎信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黃衛峰告訴中新社記者,青山園區籌建前,已實現與福建省寧德市福安生產基地碼頭的海運直航,現擴展到與中國各大沿海口岸直航,口岸間物流、清關順暢。
除了青山園區外,中國還有泰國泰中羅勇工業園、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中白工業園、尼日利亞萊基自由貿易區等一大批境外合作區的成功范例。
主導開發泰中羅勇工業園的中國華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CEO肖琪經說,園區以“為中資企業搭建平臺,鼓勵中資企業抱團出海”為出發點,降低企業“走出去”的門檻、風險、成本。
“入園企業可盡量避免‘自相殘殺’,從單打獨斗或單個產品競爭走向合作共贏的產業鏈競爭,有利于形成可持續的生態發展環境。”在肖琪經看來,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應該合力打造助力中企國際化的綜合平臺。
借助山東濟南至匈牙利布達佩斯中歐班列的開行,匈牙利中歐商貿物流合作園區為中企搭建了新的物流平臺,幫助中企將海外倉前置。匈牙利中歐商貿物流合作園區責任有限公司總經理田紅兵說,積極和匈牙利方面合作,建設裝配物流園,幫助中企在海外進行落地組裝,降低了企業成本。
當天,中國投資促進會專家委員會境外合作區專家咨詢委員會成立。相關人士稱,這將為推動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可持續發展貢獻專家智慧,積累項目資源,擴展市場渠道,提供專業服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