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區新建改造綠地面積創歷年之最 綠毯花衫添美城市
經過綠化提升和景觀整治,多條進出城通道變身綠意盎然的景觀長廊。
透綠建綠造綠提綠 因地制宜營造不同景觀
“42個項目中,包括6月至7月組織實施的進出城道路綠化景觀提升工程35個,8月新增新門街梨園劇院周邊綠化整治、泉州迎賓館入口道路綠化提升等7個工程。”市園林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兩個多月的時間里,作為業主單位,他們采取了拆墻透綠、拆違建綠、空地造綠、綠化景觀提升等四種改造方式,同時針對不同道路,因地制宜選擇不同植物加以裝扮。
在安吉路大坪山隧道口段種植小葉欖仁,高大喬木與大坪山融為一體,營造“城市山林”氣息。在山海路至城東街段,延續山海路宮粉紫荊樹種,與小葉欖仁交替組團種植,形成韻律和節奏變化。明年春天,這里將可見山花爛漫。
針對通港東街現有大量長勢良好的小葉榕,市園林管理局通過交替組團種植刺桐、小葉欖仁的方式,待來年花期一至,便可呈現刺桐枝頭“火傘欲燒空”之景。江濱北路的景觀提升,以櫻花木棉和錦葉欖仁為主景樹,通過交替組團種植的形式,呈現出樹形高低起伏、色彩交錯變幻、極富韻律感的綠化景觀。
8月新增的綠化提升整治項目,與城市新增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一起,讓古城新區多了一份“文藝范”。以梨園古典劇院和泉州迎賓館為例,位于老城區的梨園古典劇院環境整治,不僅進行土壤更換與改良、地形改造,還在景觀節點處種植樸樹、香樟等景觀樹增加綠化,并種下開花灌木、色葉植物、時花等加大彩化,營造出與“閩南紅”特色建筑相得益彰的風格景觀。位于新區的泉州迎賓館周邊,通過移植長勢不良的喬灌木,換填種植土,增植小葉欖仁等景觀喬木,并輔以三角梅、天堂鳥等地被覆蓋,設置花箱、擺放時花,營造出熱烈的迎賓氣氛。在這兩處新建的“百姓書房”,掩映于一片片綠色的海洋里,為人們的文化休閑生活再添好去處。(記者 蔡紫旻/文 林勁峰/圖)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