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劇傳承400多年融合多個劇種流派 將有首套教材

2017-08-07 09:24:40 來源: 福州晚報

0瀏覽 評論0

現代閩劇《別妻書》舞臺照。

閩劇俗稱福州戲,有4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于閩中、閩東、閩北地區,并傳播到臺灣和東南亞一些地區。2006年5月,閩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值得一提的是,在福州市非遺項目中,福州評話、福州們伬藝、林浦安南伬、茶亭十番等,都與閩劇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今年5月,時隔24年后,福州閩劇演員以《蘭花賦》再獲梅花獎。6月和7月,記者一行“探秘”閩劇藝術,先后走訪了閩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林培新、陳乃春、陳新國、林瑛,聽他們暢談閩劇的“前世今生”,以及他們的藝術人生。

海納百川 融合多流派

閩劇有400多年歷史,但真正形成獨立完整的劇種,卻是在20世紀初葉。它是在不同流派的福州戲劇大融合的基礎上,吸收了諸多外來劇種的養分形成的。閩劇有很強的兼容性,又始終保留著自己的特色。

據介紹,明末,江西弋陽腔傳入福州,與方言小調逐漸融合,形成江湖調。隨后出現了演唱江湖調的江湖班,以及以江湖調和飏歌為主要唱腔曲調的平講班(“平講”即用方言演唱)。后來,平講班和演唱昆腔、徽戲等外來聲腔的嘮嘮班(“嘮嘮”意即當地人認為嘮叨難懂)及福州演唱儒林戲的儒林班合流,三者合一,形成了閩班。民國年間,鄭振鐸將《紫玉釵》《墦間祭》送商務印書館出版,以“閩劇”取代“閩班”之稱。從此“閩劇”成為福州地方戲的統一名稱。

早期的閩劇,角色分行比較簡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乃春是閩劇第一個梅花獎獲得者。他介紹,閩劇的儒林班、平講班行當,由生、旦、丑三個角色構成“三小戲”,后來吸收徽班、京劇的分行,角色漸趨完整,增加到七個,曰“七子班”,再到九個,稱“九門數”。隨著行當的細致化,逐漸發展為“十二角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貼、末、雜等,相當齊全。民國年間,武生陳春軒吸收京劇武打技藝,創造一套獨特的武功,其代表作《八大錘》被拍成無聲電影,把閩劇首次搬上了大銀幕。

不失個性 獨特福州味

“閩劇唱腔特有的韻味,是它的魅力所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林瑛說,福州方言是閩劇的“本”,四大唱腔是閩劇的“根”。離了它們,就不是原汁原味的閩劇了。

她介紹,閩劇的唱腔是由洋歌、江湖、逗腔和小調等四大類組成。“逗腔”典雅婉約,“洋歌”通俗平暢,“江湖”粗獷激越,“小調”清新活潑。演唱時男女均用本嗓,高昂激越、樸實粗獷的同時,不失細膩柔婉。

據了解,閩劇現有數百首固定的曲牌,根據不同的情境和人物性格,選擇不同曲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國家一級作曲家陳新國說,閩劇的“蝦油味”不僅體現在演唱、道白,在樂器演奏上亦是如此。閩劇樂器有笛子、逗管、月琴、雙清、椰胡、缸鼓、大鑼、小鑼、大鈸等數十種傳統樂器。為了情境需要,還加入電子琴、架子鼓、大提琴等西方樂器。其中,逗管、椰胡、雙清、月琴是閩劇的特色樂器。

陳新國說,現在的閩劇有越劇化傾向,講究唯美、柔美,傳統閩劇講究粗獷、豪邁和張力,樂器演奏上要有高低起伏。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林培新介紹,閩劇的劇目豐富多彩,大多來源于百姓生活。但無論是反映鄉土題材的劇目,還是反映其他地方故事的劇目,或改編移植兄弟劇種的劇目,往往都會融入福州地域的民風民俗。

閩劇的唱、念、做、打、舞、耍、謔等藝術手段,都有其特色。比如,不同于京劇丑角規范性的動作,閩劇的丑角更多的是通過詼諧語言和表情去演繹人物。一些觀眾熟知的丑角演員在臺上剛一露頭,臺下就捧腹大笑。

薪火相傳 將有首套教材

6月30日,在閩侯縣文化館,閩劇經典劇目《王蓮蓮拜香》中的《盤答》再次被搬上舞臺。這回,林瑛一反傳統,在這場戲中加入了6個“王蓮蓮”。這6個“王蓮蓮”既做分身,又扮丫鬟。7個“王蓮蓮”同臺,將勢利、嫌貧愛富的人物性格演繹得淋漓盡致。

這是為幾天后紀念市藝術學校建校60周年演出所做的排練,它集結了閩劇老中青五代人演出。陳乃春是總導演,他介紹,那6個“王蓮蓮”都是林瑛的學生,同臺演出就是體現了閩劇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憑借在原創反腐大戲《蘭花賦》中的精彩表現,榮獲第二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福州閩劇青年演員吳則文曾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能獲獎,是無數人幫帶出來的。除了李小白老師打下的小生基礎,陳乃春和林培新兩位老師在劇團時還分別教我須生和文武生的功法。”

“閩劇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創新,但傳統和本源不能變。”陳新國感嘆道,因為演員的基本功不扎實、福州方言不地道、一些特色樂器的演奏方法流失等原因,一些閩劇演出變調變味。

為了留住閩劇的“蝦油味”,多年來,各級政府部門、閩劇藝人都在奔忙。

林瑛告訴記者,民間劇團在閩劇的傳播中占據了很大的分量。但一些民間劇團存在演員唱功不到位、人物塑造較粗糙等問題。多年來,他們幾名老藝人一直致力于指導民間劇團,提升演出水平。

作為我市閩劇人才培養搖籃的福州市藝術學校(現劃歸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每年也為各劇團輸送了大批閩劇人才。但閩劇藝術文化一直以來缺乏系統、規范的總結。在閩劇人才培養方面,也缺乏閩劇專業系列教材。

為填補閩劇教材的空白,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設立專項資金,專門成立了閩劇教材編輯部,由陳乃春擔任主編,召集老藝人及專家,編撰一整套實用性強、可操作性強、較為系統的閩劇教材,實現閩劇專業人才培養的整體提升。

陳乃春說,這套教材將分十本,對閩劇的歷史、行當、唱腔、經典劇目等進行系統總結。目前,這套教材正緊鑼密鼓籌備編撰中。

[責任編輯:黃如萍]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