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最美鄉村圖書館" :進館需洗手、漱口等

2017-05-02 10:12:55 來源: 廈門日報

0瀏覽 評論0

公益圖書館創辦者顏鈺棚。

公益圖書館吸引了孩子和周邊高校的大學生前來。

一年前,一座公益圖書館在集美后溪鎮港頭村落成;一年后,文化和正能量在這里生長,孩子們逐漸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大人們接受知識的熏陶……近日,記者走進這座被媒體譽為“最美鄉村圖書館”的地方,走近它的創始人顏鈺棚,了解它到底給村莊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

微信上公益眾籌

開設公益圖書館

穿過喧鬧的市場,走過低矮的村居,一棟兩層樓高的敞亮木屋“柳暗花明”般地出現在集美后溪鎮一隅——它就是港頭公益圖書館。一樓的成人閱覽室有咖啡飄香,二樓的兒童閱覽室則冬暖夏涼……這里不僅能閱讀,還有定期的實踐、活動課程。

一年前,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法警、30歲出頭的顏鈺棚通過公益眾籌的方式,在自己的家鄉建立了這個圖書館。作為村里為數不多“走出去”的大學生,畢業后,顏鈺棚選擇了“走回來”。顏鈺棚說,村中的一些家庭連課桌椅都沒有,更不用說課外書了。“改善現狀的最根本做法,就是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和凝聚力。”去年年初,他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吐露心聲,號召大家一同為村里開設一個公益圖書館。

在家人、朋友、孩子們的支持下,顏鈺棚騰出自家的地塊,開始行動。去年6月1日,這份兒童節的禮物正式呈現在大家面前。除閱覽室外,村中曾經的危房也改頭換面地成了教室、辦公室、國際志愿者宿舍,并命名為“初心院”。

營造“儀式感”

塑造精神文明

“進館前三次,請于樓下洗手盆處端一碗八至九分滿的水,在水不溢出的情況下,走至花壇處澆花。放回碗后,方可上樓梯進館閱讀。”端水靜心,這或許是全國圖書館中獨一無二的規定。

顏鈺棚說,圖書館對閱讀者的年齡沒有硬性要求,因此,讀書的態度和自制力便成了“入門標準”。若是能做到端水不灑,就說明讀者做好了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的準備。進而,不會浪費好書籍,也不會揮霍好時光。

另外,進館洗手、漱口、脫鞋等規定,也都是為了營造一種“儀式感”,培養孩子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光腳踩在天然木地板上,既可以親近自然,也可以養成愛護公共環境的意識;洗手,是對書的尊重;漱口,則是對自己不大聲說話、不說粗話的心理提醒。

圖書館規章制度,只是文明建設的一小部分體現。借閱書不用交押金,自覺登記歸還,考驗的是信任;咖啡館中的掛畫均來自于朋友贈送,體現的是分享;表白愿望墻上的留言,表達的是勇敢……每一個細節,每一處標語,無不流露著傳統精神文明的風采。

公益理念傳遞

文化水平提升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得到了朋友們的幫助,也有來自社會各界的慷慨贈書,顏鈺棚希望將公益圖書館的理念和模式推廣出去。“它或許可以幫助一個村莊,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乃至一個世界。”今年3月,顏鈺棚發布了《港頭公益圖書館升級計劃》,希望招募到館長兼圖書館可復制模式共建人以及志愿者,共同完成圖書館的管理、文化建設等工作。

一個多月過去了,如今,圖書館得到了一些企業家的支持,咖啡廳、義賣等能夠支持圖書館運行的“造血”項目也逐漸展開。更有一位來自湖南的姑娘,主動挑起了圖書館館長的重任——上個月,她剛剛帶領十幾名孩子,共同完成了館內3000多冊圖書的整理和簡單編碼。

隨著公益圖書館模式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也正在與這座圖書館交融——有孩子把館中藏書看了個遍,把建館史當作演講主題進行分享;部分鄉村綠化在顏鈺棚的努力下得以實現;港頭首屆村莊文化節開幕,港頭村中的一位村民貢獻出自己的場地,和其他村民共同成立了村莊公益健身館……文化在不斷地生長、傳遞。

顏鈺棚說,希望來自世界各地的友人能走進港頭,了解港頭,進行交流;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能把公益圖書館的觀念和模式復制到更多需要它的地方——正如圖書館側面墻上所寫的那句標語一樣——“讓世界走進港頭,讓港頭走向世界。”(文/廈門日報記者羅子泓 圖/廈門日報記者林銘鴻)

[責任編輯:黃如萍]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