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綠色農業的“最后一公里”該如何走?
2017-03-31 09:52:46 來源: 福建日報
0瀏覽 評論0條
日前,南平市辦了一場綠色發展創新大會暨綠色農業項目資本對接會,通過科技創新、項目資本和現代農業的美麗邂逅,掀起一場頭腦風暴,探索如何打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最后一公里”。
會議同時舉辦了現代林業、現代農業、現代農業品牌、現代農業商貿流通等4個專場對接會,簽約項目和投資都頗為可觀。不難看出,綠色農業在南平勢頭日盛。
綠色是閩北天然的底色,生態是閩北最大的特色。南平如何破題區域經濟突圍,關鍵在于如何“發揮比較優勢,走出山區特色的發展路子,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
綠色生態能給予諸多產業以巨大的附加值,其中受益最大的是農業。經過長期發展,南平農業總體上還是處于有資源無市場、有口碑無品牌、有品質無價格的尷尬境地。舉例來說,南平有32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可少有企業通過包裝、利用地標打響自己的品牌,握著滿手好牌卻沒能打出水平。
怎么破?在發展綠色農業的過程中,傳統農業要與一些元素相結合,走“農業+”的現代化之路。
農業+創新。這里的創新不僅僅是科技創新,更多的是理念和思路的創新。以農業來說,不再是過去的“從田間到地頭”,而是從傳統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一直延伸到餐桌的整條產業鏈。這樣的理念把過去單一的農產品生產通過向產前和產后環節延伸,成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給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和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留足了空間,從而在根本上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農業+品牌。簡單地說,品牌建設就是要取一個好名字、有一身好服裝、講一個好故事、配一個好價格。這涉及品牌建設中的創意、營銷、價格等方面的策略。這其中,營銷推廣方面的包裝、創意以及富有層次的價格策略等,都是閩北農產品所欠缺的。尤其是南平坐擁武夷山這一世界級品牌,也注冊了“武夷”系列商標,接下來,應從技術創新、質量、服務等方面入手,讓優質產品變成現實收益,讓綠色品牌成為“金字招牌”。
農業+互聯網。農業搭上互聯網的快車,不僅僅是指通過電商平臺把綠色產品更好地賣出去。互聯網時代的農業,應該利用大數據、云平臺、物聯網等互聯網技術,整合金融、物流等各類社會資源,推動農業智能化發展,實現農業產業鏈去中間化,提升生產流通效率。這樣的農業集高科技、大數據、智能化、機械化、互聯網于一身,盡管頻出的新模式、新業態已經逐步穩定并推廣為產業常態,盤活了存量,并取得了顯著的增量,但它仍是充滿未知的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農業+文化。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讓人們對傳統的農耕文化有了新認識。閩北有著悠久的農耕歷史,打造現代農業品牌向來不缺乏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豐厚無形資產。問題是,要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通過創意把文化藝術活動、農業技術、農副產品和農耕活動以及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起來,用文化元素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通過創意的投入使農產品更富市場吸引力和競爭力,實現產業價值的最大化。
時代日新月異,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如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從過去的“盼溫飽”發展到現在的“盼環保”,從“求生存”升級為“求生態”。傳統農業在各大現代生產要素的激發下,已成為蓬勃發展且具有深厚潛力和廣闊發展空間的朝陽產業。只要打破路徑依賴和思維定勢,把資源轉化為資產、資本,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勝勢,南平所堅守的綠水青山就有望再攀養育一方水土、哺育一方蒼生的新高度。
相關閱讀
- (2015-10-25)男子在福建南平偷運病死豬 死豬肉被加工成肉丸賣
- (2015-11-21)廖俊波任南平副市長 曾獲評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圖/簡歷)
- (2015-11-23)福建南平養魚戶8000多公斤成魚突然死亡 損失近17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