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福建脫貧攻堅報告:砥礪奮進又一春(圖)
2017-02-20 08:45:14 來源: 福建日報
0瀏覽 評論0條
近日,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畬族姑娘在店里給游客介紹白茶。近年來,全村興起了茶葉、住宿等各類企業近30家,解決了300多位村民就業問題。林熙 攝
18日,建甌林業高級工程師在林場指導種植鐵皮石斛。去年,建甌用于發展林下經濟的面積達160.8萬畝,帶動了農民脫貧增收。關建東 魏永青 攝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
2016年2月19日,早春時節,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網與福鼎市磻溪鎮赤溪畬族村村民視頻連線,親切問候一直牽掛的赤溪鄉親,勉勵鄉親們在脫貧奔小康路上自強不息,繼續努力。
總書記的話語,像和煦的春風,迅疾拂遍八閩大地,催發勃勃生機。
一年來,總書記的囑托,成為福建全省上下戮力同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最強勁動力。
砥礪奮進又一春。青山作紙,綠水為墨,福建在閩山閩水寫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開局之年的答卷:全省又有超過26萬名群眾擺脫貧困,完成15.6萬人搬遷任務;年度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市)中,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的詔安、云霄、松溪、武平、政和占據了半壁江山,其中松溪、政和更是連續兩年上榜。
滴水穿石,久久為功;與時俱進,著力創新。福建省委、省政府全面推進扶貧開發工作,走出一條具有福建特色的扶貧路子。
精準脫貧,吹響攻堅“沖鋒號”
福建一直以來視脫貧攻堅為第一民生工程。上世紀80年代,福建就在全國率先開展有組織的開發式扶貧,創造出山海協作、造福工程扶貧搬遷、選派黨員干部到重點村駐村任職等許多寶貴經驗。
進入2016年,通過建檔立卡“回頭看”,我省對不符合條件的對象及時清退,對因病因災等返貧的重新識別認定為貧困人口,全省精準識別農村貧困人口69.6萬人,其中有勞動能力的扶貧開發對象45.2萬人。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并不大,但區域發展不平衡,扶貧開發對象分布點多面廣,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因病因災返貧致貧現象突出等難題,亟待逐一破解。
脫貧攻堅,必須啃下“硬骨頭”;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2015年12月,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我省有脫貧任務的設區市市委書記和市長,向省委省政府簽訂了脫貧攻堅“軍令狀”。
2016年4月,全省脫貧攻堅精準施策工作視頻會召開,再次聚焦“精準”二字,強調因人因戶施策,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翻開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去年以來的調研記錄,扶貧開發工作成為貫穿其中的一大主題:省委書記尤權深入龍巖長汀、漳州南靖、三明泰寧等地調研,與村干部、貧困戶、致富帶頭人代表深入交流,參加省政協加大造福工程搬遷脫貧力度的專題協商會,聽搬遷群眾說心里話,共商對策;省長于偉國深入龍巖武平、長汀、連城,南平政和,三明建寧等地,問計基層。
尤權反復強調,各級黨委政府和黨員干部務必充分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性和艱巨性,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落實精準脫貧要求,圍繞“扶持誰”“怎么扶”“扶什么”,持續提升精準脫貧實效,確保如期完成各項目標任務。
于偉國要求,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貧困群眾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莊嚴承諾,我們要聚焦精準、務求全勝。
精準,實效,不唯是脫貧攻堅的方式與途徑之變,更是脫貧攻堅的理念之變、機制之變。
精準施策,催生一系列頂層設計。
近年來,我省相繼出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加快推進科學扶貧精準扶貧的實施方案》《關于推進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福建省“十三五”扶貧開發專項規劃》以及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貧困退出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科學的頂層設計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重要遵循。
精準發力,傳導層層壓實的責任。
省委省政府從主要領導做起,每位省領導掛鉤一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帶頭深入調研、帶頭謀劃指導、帶頭督促檢查、帶頭狠抓落實。同時,省委省政府向有脫貧任務的設區市市委書記和市長下達脫貧攻堅責任書,各級層層下達責任書,將減貧任務分解到有關市、縣、鄉(鎮)、村,落實到戶到人。
精準投入,籌集資金花在刀刃上。
“十二五”以來,在各級財政共籌集60多億元扶貧資金的基礎上,2016年開始,我省每年按上年度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2‰籌集資金專項用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去年便籌集了5.08億元,全年共下達省級以上財政各類扶貧資金96.2億元。
全面深化精準扶貧,無疑極大地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每個貧困戶都行動起來,投身發展特色優勢種養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種菜養雞、開農家樂、觸網當電商……
擺脫貧困,奔向小康,2016年福建干部群眾邁出的每一個步伐,從容而堅定。
匯聚合力,迎難啃下“硬骨頭”
2016年中秋節,當年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的22戶畬族村民又一次住進了新房。
20年前,作為全省第一批整村搬遷造福工程的農戶,他們住上新家。隨著家庭人口的增加,原來的兩層樓已十分擁擠。在鎮黨委、村兩委的協調幫助下,村民們在原址上重建新房,新村建設將帶動旅游業發展。
“一樓是店面,二樓是大廳、廚房,三樓是臥室,四樓是陽臺,門前是長街,屋后是公園,環境都快趕上城關了。”村民李先如興奮地帶人參觀他的新居。
住上新房,夢想成真,更讓云霄縣火田鎮園峰村65歲的失獨老人何鎮琛感慨不已。
“老房子在山上,臺風時總擔心房子滑坡倒塌。”雞年春節前,何老漢在各級幫扶下免費住進了新房。這得益于云霄在造福工程的基礎上,又啟動的安居工程。截至目前,這個縣累計投入636萬元,全縣104戶農村貧困無房戶已全部完成新建房屋或購房。
盡管已經走過二十余年歷程,福建實施造福工程力度不減,常抓常新。如今,它早已超越“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范疇,搬遷對象不斷拓展,惠及受地質災害威脅農戶、因遭受自然災害房屋倒塌和損毀農戶、居住在江河源頭和自然保護區及生態保護區需搬遷農戶等;補助標準不斷提高,2016年開始,國家貧困人口搬遷每人補助不低于2.5萬元,省定貧困人口每人補助不低于1萬元。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截至2016年底,全省造福工程扶貧搬遷累計搬遷改造157萬多人,整體搬遷7000多個自然村。搬遷群眾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明顯高于當地平均水平,成為脫貧攻堅的“標志性工程”。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合力。
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生態扶貧、科技扶貧、旅游扶貧……扶貧開發“巨能量”不斷匯聚,貧困地區群眾踏踏實實走上脫貧之路:
從產業項目中獲得的收益多了——
省里每年安排3億元產業發展資金,重點支持貧困戶發展優勢特色種養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確保每個貧困戶都有1個以上增收脫貧項目。
工作好找了,工資也高了——
實施貧困戶“就業創業證”制度,開展“雨露計劃”培訓,每年培訓4萬人次,讓貧困戶獲得穩定的務工收入。鼓勵科技人員面對面指導,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貧困農戶掌握1-2項實用技術、發展1個以上增收項目。
到銀行貸款比以前容易了——
省財政支持貧困人口千戶以上的60個縣(市、區)全面建立小額扶貧信貸風險擔保金,各級財政共為縣(市、區)擔保基金注入6.68億元,為貧困戶發展生產提供3萬-5萬元無抵押生產性貸款。
看病上學負擔輕了——
貧困人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繳費部分由同級財政給予適當補貼,實行特殊門診救助、住院救助等救助方式;從學前教育到大學,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學生享有資助全覆蓋;省定農村低保最低標準每年提高350元,無法通過開發性扶貧措施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給予兜底保障……
扶貧攻堅,既舉全省之力,又凝聚干群之心。
10多年來,省、市、縣三級累計選派的1.6萬名優秀年輕干部,奔赴全省最貧困的鄉村。
省委組織部派駐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曾守福,抓住茶葉和鄉村旅游兩個主產業,推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推動互聯網思維在鄉村傳播實踐、推動美麗鄉村建設。這里打造的扶貧定制品牌“下鄉的味道”,開啟消費扶貧新模式,為消費者提供全流程可監控無污染的綠色產品,帶動3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村集體收入實現零的突破,達20多萬元。
“把貧困村的事當成家事辦,把貧困群眾當作親人對待,帶著感情扶貧,畫好‘村情圖’,記好‘民情賬’,把一件一件事情做實做細做好……”省檢察院選派駐村第一書記的洪山動情地說。他兩度駐村,清流縣李家鄉鮮水村、屏南縣嶺下鄉開源村在他的帶領下面貌煥然一新。
夢想,總是在力量的匯聚中照進現實,綻放光彩。
改革創新,扶貧開發天地寬
精準扶貧,需要因地因人制宜,也需要因時因勢創新。
多年來,我省先后涌現龍巖市“九措到戶”、三明市“348”、寧德市“664”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屏南縣小額信貸扶貧到戶等諸多好經驗好做法。
2016年,八閩各地在推進精準脫貧中孜孜探索,頻出創新之舉。
如何讓以往的“一次性”扶貧方式變成“細水長流”?
建寧縣里心鎮的“扶貧資金量化折股”形式是個新招。鎮里將上級撥付的 100萬元扶貧專項資金、部分村自籌的35萬元加上他們的耕地作為股金,入股里心鎮精準農機專業合作社,入股合同期限為10年,每年合作社按期上繳27萬元固定利潤用于出資村、貧困戶分紅,把60%收益用于幫扶貧困戶,其余40%部分用于貧困村。
“以前,想都不敢想,像我這樣的貧困戶還能翻身做股東。”里心鎮代家村貧困戶葉華忠說,現在,他在合作社有雙重身份:既是合作社的股東,又是合作社的員工。農忙時,他在合作社技術員的指導下,打理他的6畝水稻制種;閑時,他就在合作社打零工,掙工錢。年終的股金分紅還有1500元,脫貧指日可待。
如何讓扶貧資金形成“多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
去年7月,明溪、平和被列為全省兩個財政扶貧資金整合優化試點縣之一,探索如何在縣級層面打破扶貧資金使用的部門界限,整合項目資金使用,讓不同渠道的資金“擰成一股繩”。
明溪縣去年共整合各類各級財政涉農資金3977萬元,其中中央2118萬元、省級659萬元、縣級1200萬元。整合的資金重點用于集中安置、產業培育、“菜單”扶貧、光伏扶貧以及基礎建設等五個方面。
除了體制機制,更多的創新,則是在理念和思路上。
政和縣鎮前鎮下園村種植高山蔬菜歷史悠久,卻總賣不出好價格。去年,省農科院的專家來村里把脈開方——繼續種菜,調整種植結構,并支持一臺冷藏車,便于蔬菜運輸。如今,村口建起蔬菜交易市場,引得上海客商慕名遠道而來。以前,年年種菜年年只能溫飽,去年貧困戶江紅有還是種菜,卻脫了貧。
河田雞早已名聲在外,近年來,長汀著手發展農村電商產業,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與阿里巴巴合作,成為阿里巴巴村淘項目在福建設立的第二個試點縣,還獲評福建唯一“全國農村淘寶最具潛力示范縣”。通過電商平臺,河田雞去年銷售量百萬羽以上,占出欄量近1/3。
對福建而言,推進脫貧開發工作,從來不僅僅包括貧困人口的脫貧,更蘊含了山海協作、協調發展的理念。
縣級脫貧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園區,我省組織引導山區和沿海發揮各自優勢互設共建產業園區,在項目招商、技術幫扶、產業鏈延伸、資金落實和用工幫困等方面實現“共建”,目前已建成22個園區。
省里還定期召開重點縣服務協調會,組織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掛鉤幫扶的省直部門、沿海發達縣(市、區)進行“面對面”會商、“點對點”對接,幫助協調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問題,不斷提高精準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近年來,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所屬省區域和企業評價中心開展的“縣域經濟發展十佳”評價中,扶貧開發重點縣市表現搶眼,占據多席甚至一半份額。
專家分析,評價結果表明,近幾年精準扶貧補短板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一批欠發達縣(市)經濟實力增強,一些山區縣(市)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同時,經濟發展步伐也在加快,促進了全省縣域經濟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
“自強不息,繼續努力”,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福建干部群眾凝心聚力,2016年的脫貧攻堅畫卷濃墨重彩。到2018年,我省現行國家扶貧標準扶貧對象全部脫貧,到2020年,省定扶貧標準扶貧對象全部脫貧——任重道遠,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攻堅克難,奮勇前行!(吳毓健 鄭璜 方煒杭)
相關閱讀
- (2014-04-02)福建省紀委通報3起腐敗案 一官員受賄37萬獲刑8年
- (2014-04-09)新加坡節目《你是福建人嗎?》走紅 引發網友共鳴
- (2014-04-18)福建省地稅局副局長施維雄被查 曾任泉州地稅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