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動車檢修 要經過2000多道環節才能上路(組圖)
地勤機械師候良驥正在車底檢查動車部件。新華網 肖和勇 攝
你以為動車到達終點站后,每次都只要打掃清理一下,就可以馬上載下一波乘客出發?NO!沒那么簡單。當動車組運行里程、時間達到規定指標后,要經過2000多道環節的檢查才能再次運行,這事你不知道吧!
9日是南昌鐵路局春運開放日,記者探訪福州動車段福州南動車所,見到了一群檢修動車的年輕人。
看到候良驥時,他在修車通道的地溝里貼著動車,看輪對的表面狀態,再探身找轉向架螺栓。因為一直要仰著頭,他行動基本靠“盲走”,卻已練就“腳步如風”。倘若發現車底有污垢,他就拿出白毛巾一擦。
這動作,身邊的工友開玩笑說,跟照料嬰兒一樣輕柔。
三四分鐘后,候良驥用粉筆在車底一塊鐵板上寫“合”字,標上當天日期,說明檢查合格。至此,一輛動車才算“過關”。
候良驥是福州動車段福州南動車所一名年輕的地勤機械師,他的工作,就是檢修動車。
福州南動車所副所長潘聰說,當動車組運行里程、時間達到規定指標后,就要入庫進行一級或二級檢修作業。當動車組列車運行里程達4千公里或使用48小時后需進行一級檢修作業。 而當動車組列車運行里程達3萬公里或使用30天后需入動車所進行二級檢修作業。
春運期間,每晚有40多組的動車組在福州南動車所檢修,此間涉及動車組轉向架、輪對、牽引電機、齒輪箱懸掛裝置、空氣壓縮機組及車門控制系統等部位,整車16000多個零部都要細細查過。
動車零部件數量之多,考驗著每一個年輕地勤機械師的耐心,“毫厘之爭”更是經常發生。
潘聰介紹,有一個檢修項目是用鋼板尺測量“受電弓碳滑條”厚度。這是一個在動車頂上與高壓電網接觸的零部件,動車組能不能跑起來,第一道關就是要檢查“受電弓碳滑條”的技術狀態。而兩條碳滑條的厚度相差必須在規定的限度之內,差1毫米都不行。當厚度差超過限度,機械師們就要更換新的碳滑條。
輪對是動車組的重要部件之一,直接影響著動車組運行安全。為動車輪對修形,地勤機械師和鏇輪工一樣殫精竭慮。
記者在車間看到,地勤機械師正對輪對進行輪對探傷作業,超聲波儀器深度檢測車軸、輪輞、輪轂、輪輻內部情況,成像儀上同步顯示一系列波形數據,用以判定輪對健康狀況。兩名機械師執行探傷作業,另一名機械師專注地盯著這些波形數據,生怕漏過一絲差池。
鏇輪工黃超和工友的工作場所,在地下3米處。黃超的頭頂是鏇輪機床,再上方便是待檢動車組。動車組進入鏇輪機床經過一系列對位、測量后,車輪空轉,機床就會根據指標伸出刀頭,像削鉛筆一樣給輪對“整形”。“整形”指標要求極為嚴格,以CRH380A輪對為例,同一輪對之間的輪徑差得控制在1毫米以內。此間,黃超和工友要同時操作5種輪對專用檢查儀器來保證“整形”的精度。
福州南動車所綜合工班班長劉君說,一根輪對鏇修的時間為40分鐘。春運以來,福州動車段鏇修動車組輪對達288條。“動車組輪對尺寸精密度要求極高,哪怕是0.01毫米的偏差都不允許出現。”劉君說,時間再緊張,工作標準也不能含糊。
春運期間,鏇輪工的工作,晝夜輪班不停運轉;地勤機械師的工作時間,一般從夜間9時起,持續至凌晨5時甚至更遲。記者了解到,在福州動車段,春運期間每晚檢修71組動車組,每組動車組需要經過2000多道環節的檢查才能上線運行。(肖和勇)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