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是鮑勃?迪倫?不想拿文學獎的歌手不是好詩人(圖)
針砭時弊者:寫得一手好歌
資料圖:鮑勃·迪倫
如果說,諾貝爾文學獎的網越撒越大,那么跨界的獲獎者也要有“金剛鉆”,才有機會摘下桂冠。年逾古稀卻依然活躍在樂壇的鮑勃•迪倫此次獲得諾文獎,有人質疑,但更多的可能是驚訝過后的心悅誠服,認為實至名歸。
75歲的鮑勃•迪倫是一位美國唱作人、藝術家和作家。從1961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迪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響已超過50年。有外媒稱,他是音樂傳奇、時代符號。對于這個世界而言,他似乎是不可替代的。
鮑勃•迪倫的成名曲是上世紀60年代創作的《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很多中國網民可能是聽著這首膾炙人口的美國民謠長大的。然而,有人可能不知道這首歌的背景。鮑勃•迪倫在這首歌的歌詞中影射暗諷了美國越戰,他也因此樹立起政治抗議者的形象,被認為是民權運動的代表。
鮑勃•迪倫狂野憤怒而又充滿詩意的歌曲,被認為非常適合民權運動。一位研究迪倫的專家評價說,“他用語言表達那些其他人無法表達出來的想法與感情”。
做自己:不斷顛覆音樂 顛覆自己
鮑勃·迪倫的海報懸掛在街頭
不過,鮑勃•迪倫并不想一直做“美國的魯迅”,他要做自己。外媒評價稱,迪倫是這樣一位藝術家,他總可以從俗套中脫穎而出,從那些外界附加給他的音樂流派定義中解放自我。他唱的了民謠,玩得動搖滾,但又不想被形式束縛。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曾說,迪倫代表著傳統,同時又在過去的54年里,不斷地創新。對他來說,似乎不變的只有變化本身。當他被定義為民謠和民權運動的偶像時,他可以帶著電吉他和搖滾樂隊出場,全然不在意民謠粉絲們的噓聲和抗議。
從上世紀60年代就成名的這位歌壇老將始終讓歌迷難以捉摸,很多粉絲都拿他像“謎”一般地敬畏。他因為崇拜威爾斯詩人狄倫而改名鮑勃•迪倫;他的演唱會開場永遠只有一句話,“先生們女士們,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藝人:鮑勃•迪倫”。
他至今依然活躍在樂壇,還“跨界”涉足詩歌、繪畫、電影、雕塑等領域,更神奇的是,他跨界拿獎拿到手軟。迪倫曾獲過11次格萊美獎,拿過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還拿過普利策獎和金球獎,獲得總統自由勛章,如今又摘下諾貝爾文學獎。
鮑勃•迪倫曾說過,“我活在自己的夢中,我沒有真正地活在現實世界中”。可以說,這是一位神奇而又偉大的歌手。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