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局勢升級:印度將首次完全封閉印巴邊境

2016-10-10 15:22:15 來源: 觀察者網

0瀏覽 評論0

據《印度教徒報》報道,印度內政部長拉杰特·辛格(Rajnath Singh)10月7日宣布,將在2018年12月前“完全封閉”印巴兩國3323公里長的邊界,具體計劃正在制定中,印度中央政府將為封閉邊境提供技術解決方案。

拉杰特·辛格

印度政府曾在今年4月提出一項五層封鎖計劃,以在印巴邊界徹底防止來自巴基斯坦人員的“滲透”。

據《印度時報》報道,該計劃將通過先進技術實現全天候的監控系統,全面封鎖印度的西部邊界。這也是印度自獨立以來第一次完全封鎖其西部邊界。

拉杰特此次聲明是在對印度西部與巴基斯坦接壤的拉賈斯坦邦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時作出的,他與當地的邊防部隊就當前的安全形勢進行了溝通,并提到了9月18日發生的印度軍營遇襲事件。

今年9月發生一起針對印度軍營的襲擊,造成17名印度士兵死亡,印方認定巴基斯坦政府是幕后主使,并在聯合國大會上譴責巴基斯坦為“恐怖主義國家”。

巴基斯坦否認印度的指責,并抨擊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實施“殘酷鎮壓”以及“違反人權行徑”。印巴雙方均聲稱將不惜訴諸武力,徹底解決克什米爾問題。

此外,三個月前,印度軍警擊斃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一支重要反印武裝的指揮官伯漢·瓦尼,他的死亡隨即引發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騷亂,此起彼伏的抗議隨后升級為暴力沖突。

針對持續吃緊的印巴克什米爾沖突,拉杰特表示,國家必須對軍隊有完全的信心,“我們將采取所有方式確保國家安全,正如農民保護莊稼,我們的士兵也將保護我們的國家。”

印度《經濟時報》此前報道稱,襲擊發生后,印度尋求中國幫助,希望中國向巴基斯坦施壓。而巴基斯坦國內媒體則認為,中國將無條件支持巴國立場。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巴經濟走廊”部分項目將經過巴控克什米爾地區。

9月28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在會見來華訪問的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問題特使、國民議會議員巴赫提亞爾和拉勒卡時強調,中方關注近期克什米爾局勢,重視巴方有關立場;認為克什米爾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應由有關方面通過對話協商探討解決。

劉振民

9月27日,首次中印反恐安全對話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表示,希望雙方以積極開放的態度,深化細化達成的共識,把反恐合作落實在行動中,有力維護兩國及地區安全穩定。

據印度克什米爾地區媒體Daily Excelsior10月3日的報道,中印雙方將于10月底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拉達克東部舉行聯合軍演,而此次軍演的主要目的旨在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印巴沖突

據光明日報報道,隨著印巴關系的持續惡化,印度關閉了克什米爾的報紙,辭退在印工作的所有巴基斯坦電影工作人員。

巴基斯坦對印度給予了同樣有力的反擊,巴基斯坦的影院老板們決定禁止上映印度電影。

在政治上,巴基斯坦政府表示將堅定不移地支持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民眾爭取民族自決的努力。外交上,巴總理謝里夫、克什米爾總督查謨等人在紐約呼吁聯合國、國際社會履行68年前對克什米爾地區人民許下的承諾,并要求印度就克什米爾問題進行談判。巴還發表聲明,批評莫迪拒絕出席伊斯蘭堡南亞區域合作聯盟領導人會議“已違反了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

巴方這一系列“克什米爾問題國際化”的舉動,展示出“巴攻印守”的態勢,對印度形成了很大國際壓力。

針對當前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的緊張局勢,美國呼吁雙方停止相互攻擊,通過談判和平相處。美國同時竭力淡化最近美印聯合軍演,避免造成美方卷入南亞緊張局勢的印象。不過,美印最近簽署了《后勤合作協定》。在巴基斯坦看來,美國在處理印巴關系上有傾向性,應當保持警醒。

克什米爾爭端源于1947年的印巴分治。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沖突從未中斷過。克什米爾問題發展到當前的地步,原因可以追溯到殖民主義“分而治之”的不光彩政策。當年,老殖民者全然不顧當事國的核心利益,埋留禍根,以便“離岸”操控,甚至不排除有心有朝一日“卷土重來”。近70年來,印巴雙方幾次爆發熱戰,都與克什米爾爭端不無關系??耸裁谞枦_突對印巴雙方影響之深,已遠遠超出印巴的建國理念(世俗主義與宗教立國)分歧。

目前,印方雖然難以接受巴方提出的克什米爾“公投、入巴”的主張,但卻不乏將當前克什米爾沖突主因歸結于新德里的聲音。近期,《印度斯坦時報》稱,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當前的騷亂是新德里政策釀成的苦果。印度反對黨(國大黨)代表人物奇丹巴拉姆強力發聲,承認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確實存在“人心向背”的問題,克什米爾問題之所以多年得不到解決,就是因為新德里對克什米爾人主張的“高度自治”不情愿、不重視。印度其他反對黨也對執政的印人黨提出警告——單靠安全控制和經濟發展,并不能解決克什米爾“人心向背”的問題。

(觀察者網綜合澎湃新聞網、光明日報報道)

本文來自:http://www.38438.cn/qznews/2016/1010/462319.html

[責任編輯:陳健]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