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我為什么常常說自己不會得諾貝爾獎?
2016-09-28 15:44:07 來源: 觀察者網
0瀏覽 評論0條
林毅夫新書《超越發展援助——在一個多級世界中重構發展合作新理念》
在9月25日的問答環節,林毅夫詳細闡述了諾獎的問題。下面為林毅夫回答原文。
林毅夫:我常常說我不會得諾貝爾獎,因為我知道諾貝爾獎現在的選舉規則。基本上是由瑞典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每年發出1500封推薦信,邀請1500個人推薦。推薦里面包含幾種人,第一,北歐四國現有經濟相關院校的正教授。第二,已經得了諾貝爾獎的人。第三,現在在國際上各個領域的領頭學者。
我了解到這1500人當中,有一半的人會推薦自己,基本就是750票了,另外750票當中會非常分散,相對集中的大概也就十幾票,不到二十票,然后從連續幾輪都得到十幾票、二十票的人當中挑選五個人,再仔細看他們的貢獻是什么,最后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來做一個推薦。那么這相對集中的二十幾個人,都是誰推薦的?大部分是那些人的學生。
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學家當然也有不少人有機會被推薦,但只有一兩票,是不能進入的,如果你真想拿諾貝爾獎的話,還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可以進入那1500人名單當中的學生,也就是說,你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在國際上領先的學者。
但是我們知道,現在按照西方主流理論寫文章容易發表,但是你也很難進入到前面四十位,因為你是按照人家的理論來寫,你可能發表很多,但是你不會變成領頭的。如果你不按照他的理論,而是按照我的理論來寫,是跟他們現有理論抵觸的。現在主流雜志的評審人,都是按現有主流理論來看,他老是給你挑刺,所以你就不能發表。
所以我的學生如果按照我的方式來寫,不太容易發表,即使能夠發表,我什么時候能夠培養出五十個人?所以我在1995年《經濟研究》創刊40周年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叫《本土化、規范化、國際化》,認為這是我們研究經濟學的方向,研究本土問題,用規范方法,寫出來的成果,就是對經濟學添磚加瓦的知識,就是推動人類對社會經濟現象,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現象認識的理論,應該就是前沿的理論,就是國際化的成果。
我也曾經在1995年的那篇文章講,21世紀會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21世紀會是經濟學大師輩出的世紀,我當時的看法是,從亞當•斯密以后,世界上經濟學大師的產生是相對集中的。比如從亞當•斯密一直到第二次大戰之前,世界上著名的經濟學家不是英國人,就是在英國工作的外國人,其他地方有,但是很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上大師級的經濟學家,基本上不是美國人就是在美國工作的外國人。
為什么會出現時空的相對集中呢?因為經濟學的理論,是對社會經濟現象觀察的一套簡單邏輯,來說明這個現象背后的因果關系。而且理論應該是越簡單越好,既然理論是越簡單越好,你怎么能夠說哪個理論是偉大的貢獻,哪個理論不是偉大的貢獻?你不能從邏輯上來比較,實際上是根據你所解釋的現象的重要性,現象重要,解釋這個現象的理論貢獻就大。那什么叫重要現象呢?發生在重要國家的現象就是重要的現象。
林毅夫著作《新結構經濟學》
我們知道從工業革命以后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經濟的中心在英國,因此英國的現象就是最重要的現象,解釋那些現象的經濟學家就是經濟學大師。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經濟中心逐漸轉移到美國,所以一段時間之后,美國是世界的經濟中心,解釋美國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家,當中做出貢獻的就是世界經濟學大師。
我們知道21世紀到二三十年代,中國經濟一定會變成全世界最好的經濟,發生在中國的經濟現象,一定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現象,解釋中國經濟現象的理論,一定是做出最大貢獻的理論,提出這種理論的經濟學家就會變成經濟學大師。但是到你能夠進入諾獎評審委員會的那1500個人,可能需要一到兩代人的時間。
所以我倒覺得年輕學者,如果能夠沿著我前面所講的本土化思路研究本土問題,而且用初生嬰兒的眼光看問題,不用任何現有的,不管是亞當•斯密、馬歇爾,還是凱恩斯、哈耶克的理論,而是自己看這種現象,了解這種現象,把它背后的理論總結出來,這樣的理論就是對經濟學發展真正做出貢獻的理論。也許經過一代人,隨著中國綜合實力越來越高,主流期刊上發表研究中國現象的文章越來越多,到那個時候,很可能就會有人得到諾貝爾獎,但那就是我的學生,或者是我的學生的學生的事了。
鳴謝:北大出版社
(采寫/觀察者網 溫剛)
相關閱讀
- (2015-03-24)林毅夫談亞投行:中國得道多助 跟美國自利不同
- (2015-09-11)林毅夫勸日本加入亞投行 日高官:望有高質量項目
- (2016-03-09)林毅夫回應“股市越救越跌”:不救恐跌到1000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