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網:外媒機構發聲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2016-08-30 20:21:36 來源: 觀察者網

0瀏覽 評論0

中國和全世界都將感受到其影響。中國在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方面的通縮曾經尤其嚴重———這反映了經濟中諸多部門供應持續過剩,尤其是那些由國企主導的部門。7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下降1.7%,而6月則下降2.6%。但從環比看,其實際上漲0.2%,其中金屬價格領漲,這得益于持續進行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澳新銀行的研究顯示,到7月底,中國已經踏上實現鋼鐵和煤炭減產目標的道路。工業產值增長放緩,投資減少,這正是中國所需要的。

如果分析人士預期通縮即將結束的判斷正確,那么實際的債務負擔將減輕,給負債累累的公司帶來一些安慰,并將移除籠罩中國的最大陰云———人們對債務增長不可持續以及發生金融危機的擔憂。而且,在許多人擔心貨幣政策過于緊縮,而央行擔心調低利率會導致資金外流規模變大之際,這還緩解了中國人民銀行降息以及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壓力。

朱海濱說:“對中國公司而言,實際借貸成本正大幅下降。去年為7%到8%,但實際上可能降至2%以下。”另外,在去年出現利潤不足的趨勢后,朱海濱預計,2016年企業利潤前景光明得多。

其他力量也在幫助中國企業應對債務問題。即使央行不下調利率,銀行也面臨來自國內債券市場的競爭壓力,債券市場可向企業提供越來越有吸引力的、替代貸款的產品。

設在倫敦的安石集團的研究負責人簡·德恩指出:“自2014年以來,以美元計算,中國債券的表現優于美國債券,中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債券名義和實際收益率為正的唯一國家。”

當然,通貨膨脹往往是一柄雙刃劍。如果通脹上升過快,投資者可能要求債券給予更高的收益作為補償,而人民幣可能貶值,引發又一輪更加可怕的資金外流。但陷入通縮泥潭的日本展示了通縮的危險。目前,中國家庭不同于日本家庭,在政府債券市場的投資總體上可以獲得正收益,為消費提供了支持。

這并非2009年那樣的高速虛增長,當年的虛增長將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推高到不可持續的水平。當然,可能還要等好些年中國才能成為全球避風港。但至少它看起來不再是即將下沉的陷阱。

高盛報告:微觀數據表明中國經濟轉型成效顯著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8月16日報道】題:高盛微讀中國:成衣變機電,小麥換大豆

國際投資銀行高盛集團今天在一份市場報告中指出,在分析判斷中國經濟再平衡努力究竟成效如何時,應更多關注具體微觀證據,而不宜糾結于傳統的宏觀數據。

總部在紐約的高盛集團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就把中國市場作為集團發展的一大重點,在大中華經濟圈的業務十分活躍。

在報告中,高盛從過去十年中國主要出口商品和進口大宗商品組成的具體變化著眼,主張從微觀層面透析中國經濟從投資、制造和出口為主的所謂舊經濟,向消費與服務為主的所謂新經濟轉型具體成效如何。

報告說:“雖然中國對外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仍與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相仿,但出口商品的組成已發生了顯著變化。”

高盛分析指出,鞋類、成衣、玩具等占據了中國1995年主要出口商品的前五位,而2014年的主要出口商品已被電信設備、自動數據處理機械、熱陰極整流管、家具和首飾等取代。

分析進一步指出,從出口商品種類的變化可以看出,中國在全球經濟“價值鏈”中的地位顯示出升級趨勢,正在從以低利潤、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出口產品組成,向較高附加價值商品的組成過渡。

在出口商品種類和結構出現全面升級的同時,高盛的報告還關注到過去十年中國進口主要大宗商品種類發生的微妙變化。

分析說,在過去十年中,與所謂的新經濟關系密切的大宗商品———比如大豆、鎳和汽油等———進口量都高速增長;而與所謂的舊經濟相關的小麥、鋼鐵和柴油等大宗商品的進口量則變化不大。

高盛的分析認為:大豆主要被用于飼料生產,進口大增說明中國市場對肉類、乳制品的需求猛增;鎳主要用于工用和民用合金消費品的生產;汽油、液化氣等商品也主要以民用消費為主。

分析報告還指出,當下很多經濟學家和分析人士習慣使用投資占中國GDP的比例來衡量中國經濟轉型程度,這種方法存在誤區。

高盛認為,所謂舊經濟就是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這種看法并不全面,因為中國目前的投資占GDP比例不大可能出現大幅下降現象。報告借鑒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前例指出,這些國家的經驗表明,投資占GDP比例不一定會因為經濟轉型而出現較大幅度下降。

高盛的上述分析基本對中國經濟轉型的發展趨勢表示樂觀。

與此同時,也有分析人士不那么看好中國進一步改革的前景。

就在上述高盛分析報告公布之前不久,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區主管、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經濟學家埃斯瓦爾·普拉薩德,在接受美國CNBC電視臺采訪時表示,中國國企和地方政府債務激增已經對進一步推進改革構成嚴重的威脅與障礙。

普拉薩德稱,僅僅是國企債務一項如今就已達到中國GDP的1.5倍。中國政府如果希望維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那就很難避免繼續允許信貸額增長。

他認為,中國政府能否在既要發展速度又要維持社會穩定,既要市場化又不能完全放任市場等很多時常相互矛盾的執政主題夾縫中走出一條路來,現在還很難講。

[責任編輯:陳健]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