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富豪出海玩球 明明穩賠不賺為何還要去撒錢?

2016-08-22 16:17:58 來源: 中國經濟周刊

0瀏覽 評論0

p20

p19-1 王健林投資近4500萬歐元買下馬德里競技俱樂部20%的股份。

王健林投資近4500萬歐元買下馬德里競技俱樂部20%的股份。

王健林、張近東領銜,

眾多大佬海外“淘球”

在眾多到海外涉足“球事”的大佬中,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可謂最資深的一位。王健林天生好勝,這一點在足球上體現得最為明顯。還在中國足球甲A時 代,王健林經營大連萬達,可謂是中國足壇叱咤風云的大佬級角色,幾乎無人能與之平起平坐。當廣州恒大在中超風生水起時,2011年王健林以“三年五個億” 贊助中國足球的方式,宣布自己的強勢“歸來”。有人說,中超的異常火爆,讓王健林按捺不住內心的足球熱情。

p19-2 王健林投資近4500萬歐元買下馬德里競技俱樂部20%的股份。

王健林投資近4500萬歐元買下馬德里競技俱樂部20%的股份。

2015年1月,王健林再次出手,這一次,他投資近4500萬歐元,買下西甲豪門馬德里競技俱樂部20%的股份。西班牙《國家報》指出,入股馬競, 只是王健林走出的第一步,事實上他有著宏偉藍圖,比如,在中國開辦馬競青訓營,革新萬達青少年球員培養計劃,為馬競帶來一系列中國贊助商等。王健林 4500萬歐元資金的注入,也有助于馬競緩解經濟緊張,加強馬競的實力。馬競的目標是在西甲成為第三大強隊,而王健林也看好馬競的這一點。

此次萬達集團入股馬競后,雙方將各出50%,投資3000萬歐元在馬德里合建青訓中心,并在中國建設3所足校。

事實上,早在出手收購馬競股份之前,皇馬主席弗洛倫蒂諾曾向王健林提議讓他以每年5000萬歐元的價格獲得皇馬主場伯納烏的冠名權。然而,王健林以缺少投資回報為由拒絕了,隨后,他投資了馬德里競技,而馬競正是皇馬的同城死敵。

p19-1 2016年6月,蘇寧集團斥資2.7億歐元拿下國際米蘭約70%股份。

2016年6月,蘇寧集團斥資2.7億歐元拿下國際米蘭約70%股份。

而提起意甲豪門國際米蘭,如果不是最鐵桿的粉絲可能不知道,國際米蘭是從AC米蘭分離出來的“孿生兄弟”。1908年,AC米蘭隊中的瑞士及意大利 球員因為不滿球隊經營上過分“英國化”的政策,宣布脫離球隊,成立現在的國際米蘭,于是才有了世界足壇舉世矚目、最耀眼的城市德比之一——米蘭德比(AC 米蘭與國際米蘭進行足球比賽的稱呼。“德比”一詞用來形容兩支同城球隊之間的激烈比賽)。

p19-2 2016年6月,蘇寧集團斥資2.7億歐元拿下國際米蘭約70%股份。

2016年6月,蘇寧集團斥資2.7億歐元拿下國際米蘭約70%股份。

時過境遷,當初的米蘭雙雄,如今變成了“難兄難弟”。早在AC米蘭被中歐體育收入囊中的兩個月前,急于從國際米蘭的泥潭中脫身的印尼富商托希爾已經找到了“接盤者”,蘇寧集團成為藍黑軍團的新老板。

今年6月,蘇寧集團斥資2.7億歐元拿下國際米蘭約70%的股份。這已不是蘇寧第一次與足球俱樂部結緣,此前在2015年年底,蘇寧以5.23 億元人民幣接手江蘇國信舜天足球俱樂部,并將其更名為江蘇蘇寧足球俱樂部。

根據《福布斯》公布的2016年俱樂部價值排行榜,排名全球第16位的國際米蘭估值約為5億歐元。兩年前,國際米蘭前主席莫拉蒂將70%股份出售給托希爾的價格為3.5億歐元。單從數字來計算,顯然蘇寧這筆抄底買賣相當劃算。

對于收購國際米蘭,蘇寧董事長張近東給出的解釋是:布局體育產業,打開健康消費 更大市場;和蘇寧俱樂部內外聯動,提高技術體系和運營能力;實現國際化發展戰略。包括此前收購舜天俱樂部、旗下PPTV 2.5億歐元拿下西甲5年獨家全媒體版權等,體育產業已成為蘇寧六大產業板塊之一。

然而,張近東要想帶領國際米蘭重回巔峰并非易事,球隊戰績連年不佳,財務狀況更是惡化。國際米蘭負債高達4.17億歐元,且面臨著連年赤字5000萬歐元量級起步的虧空。

足球是燒錢的游戲,目前國內涉足“球事”的大佬們,多出身于房地產、互聯網等行業。隸屬于制造業的深圳雷曼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雷曼股份(20.140, 0.10, 0.50%)”),年收入在億元級別,其實際控制人李漫鐵也加入了抄底海外足球俱樂部的行列。

2016年6月,李漫鐵買的是幾乎沒有多少人知道的澳超聯賽的紐卡斯爾噴氣機俱樂部,而且,李漫鐵沒有通過上市公司雷曼股份收購,而是通過個人出資 的雷曼投資實現了交易。他解釋說,目前雷曼體育資產正在培育階段,不方便由上市公司直接收購,且大股東個人的體育資產權益會成為上市公司體育布局的重要部 分。

明明“穩賠不賺”,為何還要去撒錢?

2015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政策的利好,加上海外足球俱樂部的整體不景氣,促成了中國資本出海掃貨的最佳時機,也預示著中國足球發展迎來最佳歷史時期。

僅今年前8個月,中國資本在海外瘋狂“掃貨”,一口氣收購了8家海外足球俱樂部全部或部分股份。然而,單純從商業邏輯出發,目前不少中國資本買進股 份的海外俱樂部都不能盈利,蘇寧控股的國際米蘭負債甚至超過4億歐元,AC米蘭也負債超過2億歐元。那么,為何中國資本卻如此熱衷于看上去并不賺錢的生 意?他們看中的究竟是什么?

一般而言,足球俱樂部收入來源包括三種:比賽日收入(球票及周邊)、電視轉播收入(國內賽事及洲際賽事)、商業收入(贊助商、產品銷售、球場旅游、 其他商業行為)。德勤數據顯示,2014—2015賽季英超盈利7.18億歐元,德甲盈利3.16億歐元,西甲盈利2.64億歐元,法甲虧損0.35億歐 元,而意甲則巨虧1.33億歐元。意甲排名墊底的原因在于收入過分依賴電視轉播版權費用,而其他商業權益開發明顯不足,且球員薪水支出過高,達到總收入的 72%,遠高于其他聯賽。就算英、德、西三國聯賽目前還處于盈利狀態,但各俱樂部之間的“貧富差距”也比較大。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為中歐體育的李勇鴻、蘇寧的張近東捏了一把汗,甚至有人質疑:“明明是‘穩賠不賺’的生意,為什么還要去撒錢?”

采訪中記者發現,大多數投資海外足球產業的中國企業,都把投資當做一次打通“通道”的機會。“通過并購,實現在海外打品牌、建立商業渠道的目的。每 個公司都有自己的訴求和戰略打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認為,這些企業涉足體育產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和《體育產業發 展“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兩項政策的出臺。“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發展目標包括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從業人員數超過600萬人,產業增 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0%,并將推廣‘所有權屬于國有,經營權屬于公司’的分離改革模式,鼓勵發展職業聯盟。”該人士認為,中國的企業家越來 越關注和在意國家宏觀政策,一些企業家會根據相關政策為企業未來發展做方向性的調整和定位。

一方面是中國資本的海外狂掃,一方面是受歐債危機影響,歐洲職業足球俱樂部經營狀況普遍堪憂,紛紛出售股份尋求自救。“表面看來,買一家俱樂部甚至 比引進一個球星的價格還便宜,中國企業抄底成功了。但仔細分析你會發現,嚴格來說,歐洲俱樂部迎來中國老板的故事屬于‘換湯不換藥’。以前歐洲頂級俱樂部 的金主都是來自俄羅斯或者阿拉伯的富商,現在金主換成了中國人而已。”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與一些消極聲音不同的是,更多人對中國資本并購海外體育產業持樂觀態度,有人認為,目前一些中國企業在國內壯大成熟后,急需開拓國際市場,足球就是 一種最好的廣告宣傳。還有人表示,在歐洲成熟的職業足球市場,投資足球俱樂部并不僅僅為了做品牌,而是可以通過良性的運營獲取切實的盈利。現在中國資本紛 紛“控股”歐洲足球俱樂部,雖然在經營上仍然要依靠當地獨立的專業團隊,但他們憑借管理上已經獲得的話語權,有利于自己真正學到先進的經營經驗,從而反哺 國內的體育產業發展。當然,這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中國資本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責任編輯:陳健]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