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怎么改?投資數據看明白!

2016-08-05 09:19:46 來源: 福建日報

0瀏覽 評論0

上半年,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工業投增速放緩,一直在低位徘徊,但仍有一些產業領域的投資逆勢快速增長。其中,電子信息業投資同比增長高達94.4%,醫藥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投資分別同比增長59.2%、49.1%、17.2%……這些行業的投資,為何能如此之快增長?對推進供給側改革又有什么啟示?

主導產業

突破核心技術 延伸產業鏈條

“電子信息業投資高速增長,受益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引領。”省經信委有關負責人說。

去年初以來,一批龍頭項目就相繼落戶福建并開建。上半年,這些項目進展迅速。廈門聯芯12英寸集成電路項目加快廠房建設,4月開始陸續安裝機電設備,預計年底前試投產;廈門天馬微電子二期項目的部分生產線設備提前調試完成,啟動試投產,部分產品已在客戶驗證中;福清京東方8.5代面板生產線項目主廠房于7月7日封頂,建設工期僅用270天,比計劃提前23天;莆田華佳彩項目工程正按序時推進,首批設備5月進入廠區。

與此同時,上半年,又有一批高新技術項目成為產業“明星”。一期投資370億元的晉華存儲器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在晉江開工,打造國內首家具有自主技術及世界級先進制造工藝的存儲器研發制造企業,填補動態存儲器產業國產化的空白;在莆田,6英寸砷化鎵/氮化鎵項目、聯能電子項目等站在價值鏈高端的“大塊頭”接踵而至,加快構建先進產業集群。

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朱四海博士認為,電子信息尤其是新一代新技術投資結構改變的啟示在于,主導產業要擴大有效投資,關鍵在于突破核心技術、延伸產業鏈條。

“‘缺芯少屏’一直是福建電子信息產業的痛點。但現在,這一舊格局正在突破,短板正在補長。”朱四海說,“通過引進這些好項目,促進產業向高層次躍升,有助于福建搶占電子信息產業的制高點。”

朱四海表示,上游形成具備競爭優勢的產能之后,一定要用好比較優勢,推動這部分產能的釋放,在產業鏈延伸拓展上加快布局。可以佐證的一點是,京東方已帶動20多家企業落戶配套,集聚效應明顯。

“機械和石化作為福建另外兩大主導產業,與電子信息產業的共通點就是產業鏈長。”朱四海認為,在石化產業已形成上游優勢的前提下,投資布局應把關注點放在向精細化工的延伸上;機械裝備的投資則要在“工業強基”方面尋求突破,發展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形成核心競爭力。

此外,朱四海表示,從更長遠的時間維度上考量,投資著力點應從“物”轉移到“人”,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力度,強化戰略人才、領軍人才的培育和引進。“人能帶來技術,帶來項目。只有人力資本的儲備和積累,才能在投資過程中實現更高效的資源配置。”

消費品業

圍繞“三品”戰略 引領消費需求

去年,長富乳品決定投資1.16億元,新增營養強化奶與生物發酵乳項目。項目開工至今,已累計完成投資6000萬元,目前正在進行部分設備安裝調試和試生產,以及新建低溫生產車間。

“這一技改項目的目標是年產值超10億元。”省奶業協會副秘書長、長富乳品總經理助理柯秀增說,技改項目引進世界最先進的工藝,將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目前,消費品業的外部環境已發生深刻改變,對消費品業的投資亦須跟著轉。“整體方向就是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提高品種豐富度、品質滿意度、品牌認可度。”朱四海說。

福州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高明認為,“短缺經濟”的時代已過去,但消費品業巨大的產能規模與龐大的消費群體不能完全對接,出現“供需錯位”的現象。“低端產品產能過剩,中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結果導致消費都流向境外。”

淘寶全球購發布的《十年海淘報告》顯示,過去十年,國人海淘版圖逐年擴大,足跡超過10個國家和地區,品類超過200萬款。

專家們認為,當前,經濟的增長,尤其是工業的增長,亟須國內消費品需求的有力支撐。這就倒逼消費品業注重質的提升,深度挖掘用戶需求,適應并且引領消費升級趨勢。

上半年,今年第一批513項省級重點技改項目完成投資251億元,實現時間、任務雙過半。根據省經信委投資處的分析,其中所涉及的行業,排名前幾位的仍以食品、紡織、鞋服等傳統消費品業為主,企業投資的方向大多集中在掌握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等方面,在“新”字上下足了功夫。

“預計‘十三五’末到‘十四五’初的幾年間,將迎來后小康時期的生產力競爭階段。到時,消費需求又將出現重大轉折。要搶占先機、引領需求,就要提前在投資資源的配置上做好布局。”朱四海建議,消費品業大部分屬于充分競爭行業,市場有力量實現產業空間的梯度轉換,這部分的決策主體在于企業、在于市場,政府只需做好公共服務支撐即可。但是,對一部分高附加值、高消費水平的產品來說,市場可能暫時還無法完全自主實現有效供給,這就需政府及時做好引導。

記者 謝賢偉 實習生 黃潘杰

[責任編輯:黃如萍]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