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起哄的澳大利亞 總有一種“面對北方的焦慮”

2016-07-24 10:14:14 來源: 鳳凰資訊

0瀏覽 評論0

在南海起哄的澳大利亞 總有一種“面對北方的焦慮”

澳大利亞周邊海運示意圖。圖片來自每日郵報

最實際的意義當然是在南海開采石油。據報道,2010年澳大利亞必和必拓集團就在南海爭議海域進行了開發規劃。

對于航道和經濟利益的關切,馬來西亞、印度、俄羅斯等國家也有,基本上是插手域外大國的標配,那么澳大利亞賣力起哄的更深層邏輯在哪里?

焦慮于“來自北方的威脅” 曾派潛艇深入上海

澳大利亞北鄰東南亞,認為北部門戶穩定對澳大利亞的安全至關重要。

2010年,時任澳大利亞外長陸克文也明確表示南海問題關乎澳大利亞的利益。

澳大利亞面積7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卻只有不到2400萬,僅僅比北京市人口多一點點,因此他們認為自己很脆弱,總有一種可能被入侵的焦慮。

二戰中,日軍侵占東南亞。據稱1942年新加坡陷落是澳大利亞歷史上最具創傷性的事件,因為他們知道下一個被侵略的就是自己。

1942年3月,澳大利亞北部城市達爾文遭到日機轟炸

而當時日軍炸彈都已經丟到了澳洲北部的達爾文市,幸而中國抗戰牽制了日軍大部分力量,加上美軍在珊瑚海粉碎日本進攻,澳大利亞最終逃過一劫。

對于這段歷史,時任部長的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在2014年說過:“二戰時,是中國拯救澳大利亞免于遭受日軍侵略,澳人應該更多地記住中國的功勞。”

但在澳大利亞心中,一直存在“來自北方的威脅”的焦慮。作為一個想要融入亞洲的西方國家,澳大利亞對北面的亞洲鄰居充滿懷疑。加上冷戰的因素,澳大利亞的“迫害妄想”進一步加深。

冷戰中澳大利亞與美國結盟,參與了美國主導的朝鮮、越南、海灣、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等,并協助美軍進行了大量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偵察監視行動,包括了在中國南海長達數十年的活動。

最離譜的是,曾發生過澳潛艇深入上海、險些被漁網困住的事件。

1992年,一艘澳大利亞潛艇受美軍指派,偷偷潛入中國上海港刺探情報,結果被漁網纏住,后僥幸脫逃。圖為涉事潛艇“奧賴恩”號

在中越沖突、海南核潛艇基地建設、南海島嶼爭端一系列事件中,澳軍對華行動的重心移向了南海。澳大利亞海軍也在北部加強了部署和巡邏,澳北部和西部的超視距雷達站、電子監聽站、通信站等設施可為美國監控南海局勢以及美軍的有關行動提供信息、情報。

亞太再平衡戰略出臺之后,美國考慮到澳大利亞在其轉向亞太區、遏制中國戰略中的作用,擴大了在澳大利亞的軍事衛星控制設施,并在澳大利亞建立了第一個事實上的駐澳美軍基地,計劃部署2500名美軍陸戰隊員,B-52戰略轟炸機也頻繁訪問澳大利亞。

由此,澳大利亞與日本共同成為美國亞太戰略的南北錨。這同樣被看作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行為。

2013年發表的《國防白皮書》將澳大利亞國家安全利益分為四個層次,依次分為澳大利亞本土安全;南太平洋與東帝汶的安全;印一太地區的穩定,尤其是東南亞以及海洋環境;以及建立在規則基礎上的穩定的全球秩序。

可以看出,作為中等大國,澳大利亞不僅希望保衛本土安全,還希望在地區秩序等問題上積極“作為”。

澳大利亞國防部高官、澳《2015年國防白皮書》 起草委員會主任彼得·詹寧斯在2015年5月提出,澳大利應該做好準備向南海派出軍艦和戰機以阻止中國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而澳大利亞國防部長凱文·安德魯在2015年6月1日出席香格里拉對話會時公開聲稱,即使中國確定了防空識別區,澳大利亞的軍用飛機也將繼續在南海爭議地區飛行,因為這一地區是“我們長期以來作為運輸線或者通道的國際水域”。

嚴格來說,這樣的言論擴大了澳大利亞安全的定義,在實踐中忽視了中國在南海的和平立場,反而成為南海不穩定的因素。

[責任編輯:陳健]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