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南海攪局如何煉成?制造緊張局勢 打自己小算盤
2016-07-06 22:00:23 來源: 鳳凰資訊
0瀏覽 評論0條
三沙永興島日本炮樓一瞥。(圖片來源:中國日報記者張隕璧)
在今天的三沙市,還有日軍二戰留下的炮樓,作為侵略南海的證據。
戰敗后承認南沙群島屬于中國
根據《波茨坦公告》,日本在其所簽署的戰后文件及出版物中均承認了中國對南沙群島的主權。1972年,中日簽署《中日聯合聲明》,提到關于“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立場”的表述,既表明日本同意歸還其侵占的日本領土的規定,也等同于日本承認南沙群島屬于中國的立場。
二戰期間,日本的侵略觸角一直延伸到馬六甲海峽,甚至控制了整個東南亞。而在今天,日本卷土重來的態勢一如當年。
日本插手的借口:海上生命線 石油開采權
戰后日本經濟迅速起飛,軍事實力增強,其追求做政治大國的愿望也日漸強烈。
自從1953年確立“東南亞經濟合作”的方針之后,日本長期向東南亞國家提供發展援助,力圖增強自己的國際地位。
另外,日本進出口總額的99%都要依靠海上運輸,其中出口到歐洲市場的貨物轉運和對東南亞地區以及大洋洲的進出口貿易主要依賴南海航線。因此,隨著實力的膨脹,日本對這條“海上生命線”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1981年,經與美國協商后,日本海上自衛隊擔負的護航任務延伸到了南海的入口——巴士海峽。此后中國快速崛起,給日本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在越來越擔心海上生命線的同時,日本開始強化自身在南海影響力,插手南海事務。
比如1995年中菲美濟礁爭端,日本就屢屢對于南沙群島表示關切,并希望在東盟框架中討論這一問題。此后,日本一直堅持“借助美國,拉攏東盟,牽制中國”的戰略,其海上自衛隊艦只頻繁進出南海地區。
2007年,在長期對越南援助之后(近年來接受日本援助額最多的東南亞國家分別是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三國,占比41.7%、31.5%和9.5%),日本國有石油公司與越南國營石油天然氣公司簽署協議,合作開發南海附近的油氣資源。在相關利益的驅使下,日本對南海的介入越來越深。
近來隨著南海非傳統安全形勢的愈加嚴峻,各種海上違法犯罪活動(如走私、偷渡)等屢禁不止,海盜、自然災害等問題亦時有發生,這些都對日本的海上航線構成了威脅。
因此,日本試圖通過向南海周邊國家提供裝備、技術及資金方面支持,獲得在南海地區打擊海盜和反劫船活動的主導權,保證其在南海地區的航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