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對南海保持沉默 學者:中國已取得兩個勝利(圖)

2016-06-14 17:50:51 來源: 觀察者網

0瀏覽 評論0

德國總理默克爾本周對中國進行第九次訪華。對于默克爾的本次出訪,聯合早報在14日的報道中援引一些觀察認為,中國已經取得了兩個勝利。

一是德國就南中國海課題保持沉默,默克爾總理并沒有像上一次訪華一樣,就南海問題發表公開講話;二是德國在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上,展示友善開放態度。

李克強總理13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主持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

對南海問題保持沉默

默克爾前天(12日)率半個內閣對中國進行三天訪問。她前天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演講,昨天分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舉行會談和磋商。至今她沒有像去年10月訪華時一樣,就南中國海課題公開發表談話。有分析認為,德國的沉默就已經是中國的勝利。

據新華社報道,習近平向默克爾指出,中德關系已進入成熟的發展階段,雙方要把好方向,“拉緊互信紐帶”“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和關切,確保中德關系不偏離健康發展軌道”。

默克爾此行的主旋律雖然是增進兩國的經貿合作,不過兩國在區域安全方面的利益和關注,也是中德領導人討論的議題。

根據中國《環球時報》本月7日的報道,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接受該報訪問時透露,中國向德國方面表達了談南中國海的意愿。柯慕賢當時表示,南中國海肯定會成為中德會談的一個議題,德國和其他G7成員一樣。德國對南中國海爭議不持立場,但“任何國家都必須遵守國際規則。”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李明江向《聯合早報》分析,中國主動與德國談論南中國海課題,是改變了中國此前不希望南中國海問題國際化的政策。反之,中國希望通過主動接觸以及解釋中國的立場和歷史依據,避免歐洲國家在此課題與美國走太近。

他說,歐洲國家目前對南中國海課題介入得不深,但中國擔心,歐洲國家如果選擇深入介入,“可能會更頻繁地發表政策宣示;或跟美國走得更近,在南中國海一起進行航行自由巡邏;或堅持從法律的角度看待南中國海問題”。

英國首相卡梅倫上個月在日本參加七國集團峰會時表示,中國必須尊重仲裁法院的裁決,否則將面臨嚴重后果。法國防長勒德里昂本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也呼吁歐洲各國海軍在南中國海保持“常規和可見”的存在,以“維護海洋法和航行自由”,并稱“如果海洋法今天在南中國海得不到尊重,那么明天在北極、地中海或者其他地方都可能受到威脅。”

李明江說:“在菲律賓仲裁案上,中國希望歐洲國家能夠保持中立,不要支持美國或菲律賓。”

默克爾不發表談話,被視為德國保持中立的表現之一。相比之下,默克爾去年10月訪華時,在一場中外學者的圓桌座談中,形容南中國海主權爭議是嚴重的沖突,建議中國通過多邊法庭解決爭議。

而菲律賓就中國在南中國海的海洋權益提起訴訟,位于荷蘭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即將公布裁決,中國已表明“不參與、不接受”仲裁。

就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展現友善態度

中國在默克爾此行取得的另一勝利,在于德國就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展現友善姿態。

默克爾昨天與李克強共同主持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并在磋商后共同主持記者會。在被問到有關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默克爾說,需要更多專家層面的會談,“嚴厲的語調對市場經濟地位的討論無幫助”。

而李克強在記者會上說,中國不希望與歐洲進行貿易戰。前天,默克爾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演講時也再次重申,沒有國家希望展開更多貿易戰。

她表示,“貿易戰擴大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我們不希望在歐盟與中國之間出現這種情況。但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對目前仍然存在的問題進行開誠布公的討論。”

[責任編輯:陳健]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