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漁奴”黑幕:尸骨如山 有人為奴22年(圖)
2016-04-20 10:00:51 來源:騰訊新聞 責任編輯:黃如萍
0瀏覽 評論0條
2016年4月18日,第100屆普利策獎公布,美聯社對東南亞“血汗海鮮”的報道獲得新聞類“公共服務獎”,美聯社的記者組耗時一年多的時間,揭露東南亞漁業普遍存在的強迫勞動、濫用奴工的系統性問題,并追蹤“血汗海鮮”流向歐美國家的餐桌。這篇報道的發布,成功幫助了2000名東南亞奴工解除奴役,重獲自由。封面圖為獲救奴工之一、40歲的敏特時隔22年回到自己的祖國緬甸,與家人團聚。
4月18日,第100屆普利策獎公布,美聯社對東南亞“血汗海鮮”的報道獲得新聞類“公共服務獎”,美聯社的記者組耗時一年多的時間,揭露東南亞漁業普遍存在的強迫勞動、濫用奴工的系統性問題,并追蹤“血汗海鮮”流向歐美國家的餐桌。這篇報道的發布,成功幫助了2000名東南亞奴工解除奴役,重獲自由。
2014年11月,美聯社記者到印尼偏僻小島本吉納,這里有數以百計被“奴役”的勞工,甚至有5名勞工被關在籠子里,部分工人被以1000美元的價格進行交易。他們每天長時間工作,吃不飽、被迫喝臟水、睡在僅能勉強躺下的狹小空間里。稍有不慎,船主就對他們拳腳相加。
大量勞工反映,許多人在船上致殘甚至喪命。一位從本吉納逃脫的30歲勞工說,“海底肯定尸骨如山,可以堆成一座小島,死的人就有那么多”。有些勞工被埋在島上的雨林里,墓碑上的姓名仍是被騙上船時的假名字。
40歲的緬甸勞工敏特是被解救的奴工中的一位。18歲那年,敏特的父親外出打漁遭遇不測,為養活母親和幾個弟弟妹妹,在一位泰國老板預支了300美元的工資后,他踏上了遠赴泰國的行程,隨后乘船來到印尼。船長咆哮著告訴他:“現在你們都屬于我,緬甸人不能回家,你們已經被賣掉,永遠也不會有人來救你。”
此時當他再次回到祖國時,已時隔22年,“我像是一個游客”,他說。對這個村子的人來說,敏特是這些年被騙去做奴隸的人中唯一一個歸來者。2015年5月16日,在前往家里的小路上,他見到了母親,一路小跑,無法克制情緒地哭泣,他60歲的母親用手臂將他環抱,溫柔地輕拍。
22年中,敏特經歷了太多不公和虐待。他曾幾次在海上航行數個星期,靠著僅有的大米和別人吃剩的殘渣剩飯為生。在海鮮貿易的高峰期,勞工們需要一天工作24個小時,喝海水,沒有藥,稍作休息便會遭來船長的毒打,有的工人因為動作太慢被殺,其他人負責拋尸陳海。
敏特的月薪只有10美元,白干是常態。2001年,敏特被再次賣到另一艘船上,他和其他緬甸奴隸要求回家,卻被鎖在甲板上三天三夜。絕望中,敏特找到一塊可能撬開鎖的小金屬打開了手銬,縱身跳入大海。當他從印尼回到緬甸,他費盡半生心血積攢的1.5萬印度尼西亞幣僅值1000緬幣,也就是1美元。敏特回家,他的母親由于對兒子長年的期盼而情緒激動,一度昏過去,不過很快她就恢復了。
參與評論